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砷和高氟地下水分布广泛,同时工业活动导致的地下水砷、氟污染事故频发,经济高效的饮用水除砷、除氟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制备的铁锆复合氧化物进行了去除水中As(V)、F-的吸附性能研究及机制探讨。采用批式静态实验(如:吸附时间、pH、初始浓度、共存离子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和长期动态处理含砷含氟水效果的方法研究铁锆复合氧化物颗粒去除砷氟的性能。同时,采用EDX-Mapping、红外(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SO42-释放量等分析检测技术探讨了铁锆复合氧化物去除砷氟的机制。制备的粉末铁锆复合氧化物吸附剂为无定形结构,颗粒吸附剂的孔径分布为3.6~218μm、比表面积为95.5m2·g-1、破碎强度为22.1±2.0N、机械强度为9.1%±1.7%。铁锆复合氧化物对As(V)的去除研究结果表明,铁锆复合氧化物颗粒去除As(V)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主要由颗粒内扩散控制;在较宽的pH范围(pH3.0~9.0)对吸附剂去除As(V)的效果影响不大;吸附As(V)的等温线很好的符合Langmuir I吸附等温线方程;实际应用中需考虑HCO3和腐殖酸对As(V)的去除影响;3.0%浓度的NaOH为最佳脱附As(V)浓度;进水As(V)浓度为500μg·L-1、SV (Space Velocity)2.0h-1,出水As(V)浓度达到10μg·L-1的穿透浓度前,总计处理2433BV (Bed Volume)的含As(V)水样。使用后的吸附剂颗粒浸出性毒性测试证实其为惰性的、可安全填埋的;As(V)主要被吸附在铁锆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吸附过程中As(V)主要与吸附剂表面Fe-OH置换作用。铁锆复合氧化物对F-的去除研究结果表明,铁锆复合氧化物颗粒去除F-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开始的0.56h内主要由膜扩散控制,0.56h后主要由颗粒内扩散控制;在pH3.5~9.0;吸附F-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考虑实际水中共存离子浓度,HCO3-对吸附剂吸附F-影响;0.01mol·L-1的NaOH对吸附F-后的吸附剂脱附再生效果最佳;处理实际含氟水样时,SV分别为0.5、1.0、3.0h-1出水氟浓度超过1.0mg·L-1时,其过水床体积分别为370、239、128BV。吸附后的耗竭材料的浸出性毒性研究认为吸附剂是安全的;吸附剂的表面和内部均能吸附F-,其去除水中F-的机理主要是吸附剂表面Zr-OH与水中F-的置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