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颠覆到重建——论余华的小说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13770509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氛围间接地催生了中国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余华乃至整个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正是借助这股东风而登堂入室进入了中国文坛。在早期余华的笔下呈现的是灾难、鲜血、暴力、死亡等等令人绝望的生存景观,在叙述上他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将现实与幻觉,正常与癫狂揉为一体,让时间和空间发生交错,重叠,这就使得余华的小说在获得了前卫性的同时也令众多的读者望而却步。余华90年代初的《在细雨中呼喊》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先锋写作的一个总结,也可视其为个人先锋写作的巅峰之作。其后他就义无反顾地踏入了一片新的艺术领地,并在转型的阵痛中完成了对自我和艺术的双重否定与双重解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无疑标志着余华艺术转型的最终呈现。此时,余华这个曾经无比冷酷的“人性杀手”开始凭借人性善把利刃再次将那黑暗的文本划开一个豁口,让生命的光亮从新投射进来。转型后的余华也消弱了形式试验,抑制了文本游戏,追求理性的深度和诗化的效果,整个文本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无华与朴实。
其他文献
冯骥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作家,他的创作思想、文学创作都呈现出很大的跳跃,从激进的现代派到积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梳理冯骥才的创作,有一个可供把握的线索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家们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忧国忧民
在清代,袁枚以“性灵说”抨击复古模拟的诗论,强调个人的情感、灵性,提出重情审美的文学观念,与当时复古的思潮形成鲜明对照;他独特的性格和思想,放荡不羁、率性任真的处世方式,和以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影响的大报为材料来源,考察了报纸新闻标题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文章主体部分共四章:  第一章,新闻标题概说。简要介绍了新闻标题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