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酶基因转染MSC移植后在体MRI显像示踪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存在于骨髓质中除HSCs之外的另一类具有自我复制、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组织干细胞。在一定的体内和体外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基质细胞、骨骼肌细胞、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研究发现MSC具有易于分离培养、低免疫原性、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的特性,而且MSCs能够加速HSCs归巢和植入,多方面促进造血,下调异基因免疫反应等特点,使MSCs与HSCs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成为热点,并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其它领域。   外源性MSCs输注辅助HSCT已证实具有良好促进造血的效果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关于MSCs移植后在体内的分布特点和生物学行为尚无一致结论,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MSCs归巢骨髓有所不同,在多数的动物实验中从骨髓可以检测到供体源性MSCs,而人体的临床研究却证实成功植入的患者骨髓中MSCs仍为受体源性,可能跟动物和人体的检测方法不同有关,大多数动物的示踪方法不能应用于人体。因此,了解MSC移植后体内的分布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有助于阐明MSC辅助重建造血的机制。   目前MSC示踪的方法很多不能运用于人体,因此寻找安全、无毒副作用且适用于人体,可长期、在体追踪BM-MSC自身归巢和定植的方法,将为探索BM-MSC辅助造血重建的机制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本实验将酪氨酸酶基因体外转染MSC,输注体内后以MRI技术在体显像,以期得到清晰的MSC定植的解剖生理图像,为可以直观、无创性地长期在体示踪MSC的归巢和定植打下基础。   本文拟进行以下四部分研究:   第一章、小鼠MS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目的: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MSC,研究其表面标记及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等生物学特点,建立稳定、高效的体外培养体系,为下一步MSC的转染和移植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1.MSC的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全骨髓贴壁法(自然贴壁法)从小鼠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以2×106/cm2密度接种在25cm2培养瓶中,37℃,5%CO2饱和湿度下常规培养,每3~4天换液,原代培养至细胞接近80%融合时(7~10天)用0.25%胰酶消化,进行传代、扩增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逐日观察细胞形态、贴壁情况及生长情况。   2.MSC表面标记的检测。取生长状态良好的P3~P5代BM-MS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MSC免疫表型CD29、CD44、CD105、CD166、CD34、CD45、CD106及CD54的表达。   3.BM-MSC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检测。ELISA法检测BM-MSC上清中小鼠干细胞(SCF)、小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小鼠白介素6(IL-6)的水平。   结论:   1.在适宜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从小鼠骨髓中成功分离MSC,并且纯化和大量扩增。   2.培养的MSC形态、免疫表型、分泌的细胞因子均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   第二章、酪氨酸酶基因质粒的提纯及MSC转染。   目的:纯化含酪氨酸酶基因完全cDNA的pcDNA3tyr质粒,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到MSC,为下一步MSC输注体内后实现MRI在体显像示踪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1.pcDNA3tyr质粒的纯化。采用CaC12转化法法将pcDNA3tyr质粒导入大肠杆菌DH5α菌株,从琼脂平板上挑取含有外源基因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单菌落,然后接种于2个30mlLB培养基的锥形瓶里,37℃250rpm振荡过夜。按照QIAGENPlasmidMidi试剂盒说明纯化pcDNA3tyr质粒。   2.pcDNA3tyr质粒的鉴定。pcDNA3tyr质粒经Xba 1、EcoRⅠ双酶切,随后经琼脂糖电泳,电泳完毕后,取出凝胶,采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保存。   3.pcDNA3tyr质粒转染MSC转染前一天,胰酶消化细胞并计数,接种于24孔板中,以脂质体法按照LipofectamineTM 2000试剂盒说明每孔转染0.8μg pcDNA3tyr质粒。   4.转染前后MSC的鉴定。   4.1 转染前后MSC的形态学观察。   4.2 转染前后MSC的表面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MSC免疫表型CD29、CD44、CD105、CD166、CD34、CD45、CD106及CD54的表达。   4.3 转染前后BM-MSC细胞因子的分泌。   5.MSC内酪氨酸酶基因的鉴定。   (1)提取总RNA后行RT-PCR,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与DNA分子量marker进行比较。   (2)用RT-PCR法分别在转染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7天检测TYR基因的mRNA的表达量。方法同前2.4.3。   6.统计学处理。本实验计量资料以X±SD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各实验组间比较用LSD-t检验两两组间比较。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脂质体法能够成功将pcDNA3tyr质粒转染MSC,并且证实是稳定和可靠的。   2.转染后的MSC形态、免疫表型、分泌的细胞因子均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转染前后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改变。   第三章、酪氨酸酶基因质粒转染MSC体外细胞及小鼠体内黑色素染色。   目的:含酪氨酸酶基因完cDNA的pcDNA3tyr质粒转染MSC后,采用Fontana硝酸银还原染色法检测体外细胞及体内组织的黑色素,为下一步酪氨酸酶基因转染MSC后MRI在体显像示踪奠定基础。   方法:   1.小鼠MSC的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方法同第一章。   2.pcDNA3tyr质粒转染MSC以脂质体法按照LipofectamineTM 2000试剂盒说明转染。   3.细胞黑色素染色。转染后BM-MSC培养24h后行Fontana硝酸银还原染色法进行染色。电镜、光镜下观察黑色素分布   4.组织黑色素染色。   4.1 实验分组。   4.2 细胞输注。   4.3 小鼠存活状况观察。   4.4 组织黑色素染色。   结论:   1.pcDNA3tyr质粒转染MSC,可以在细胞内产生黑色素。   2.转染后MSC输注小鼠,可以在组织内检测黑色素。   3.移植后小鼠7天内生长状况良好,显示转染pcDNA3tyr质粒的BM-MSC输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第四章、酪氨酸酶基因质粒转染MSC后体外细胞及小鼠体内MRI显像。   目的:将酪氨酸酶基因体外转染MSC,输注体内后以MRI技术在体显像,可以直观、无创性地长期在体示踪-MSC的归巢和定植,得到清晰的MSC定植的解剖生理图像,为探索MSC辅助造血的机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方法:   1.小鼠MSC的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方法同第一章。   2.体外细胞MRI显像。   2.1 pcDNA3tyr质粒转染MSC分别取10μg空白pcDNA3质粒、5μg、10μg、20μgpcDNA3tyr质粒以脂质体法按照LipofectamineTM 2000试剂盒说明转染BM-MSC。   2.2 MSC MRI显像胰酶消化后获取细胞悬液(各约106个细胞),1500r/min离心5min使之沉淀于离心管底,仔细吸除上清后将1-4号离心管平行放置,分别代表空白对照及含5μg、10μg、20μgpcDNA3tyr质粒的细胞团。并行T1WI、T1WI/SPIR、T2WI序列检查。   3.小鼠MRI显像。   3.1 pcDNA3tyr质粒转染MSC。   3.2 转染后MSC移植小鼠。   (1)实验分组。   (2)细胞输注。   (3)实验小鼠存活状况观察每日观察小鼠活动力、外表、饮食、大便、体重等,记录每组死亡率。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种细胞在T1WⅠ、T2WⅠ、STIR扫描序列的信号强度总体间的差异,以最小有意义差异(leas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LSD)-t检验观察上述3个扫描序列中各细胞间的信号强度两两间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   1.pcDNA3tyr质粒转染MSC后,生成的黑色素可经MRI显像。   2.pcDNA3tyr质粒转染MSC并输注小鼠体内,经MRI发现肝脏黑色素显影成功,提示活体示踪的可行性。   全文结论:   1、成功建立了MSC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体系。   2、脂质体法能够成功将pcDNA3tyr质粒转染MSC,转染前后MSC的生物学特性不受影响。   3、移植后小鼠7天内生长状况良好,显示转染pcDNA3tyr质粒的MSC输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4、pcDNA3tyr质粒转染MSC后,在胞内产生黑色素,可经MRI显像。   5、酪氨酸酶基因介导的MRI在体显像示踪有其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PACG)与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
研究背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率较高,现在是一个多因素疾病,病因未明。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和预后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
“过程控制工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专业课,是密切结合过程工业实际的技术性课程,教学内容源于生产实践,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如多媒体课
研究背景:分子影像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MRI由于具有空间、时间分辨率高,无电离辐射,能同时获得解剖及生理信息等优点,近年来成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