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喉源性咳嗽(laryngeal cough)是指以咽喉长期干痒不适,引发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所提出,为中医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可发病。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寻找高效而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案成为医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运用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取得疗效显著,临床不断涌现出众多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然而,迄今尚未见有系统研究治疗喉源性咳嗽方剂的报道,更缺少对治疗本病的组方配伍规律研究。因此,本论文收集整理了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文献,对治疗喉源性咳嗽方剂的配伍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阐明此类方剂的主要配伍方法及其用药特点,为临床遣药治病提供有益借鉴。 本论文的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总结了现代临床有关喉源性咳嗽的研究治疗概况。第二部分,对喉源性咳嗽常见证型及组方用药进行了统计学研究。方法是收集整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期刊1991-2012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文献,共计258篇、21053例病案,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频数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高频证型、致病因素、病变脏腑、正虚性质、单味药物及药物类别。第三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讨。 研究表明:(一)对占总病例数1%以上的喉源性咳嗽证型所作统计显示:①本病的常见证型有17种,其中最为常见的证型是风邪袭肺、阴虚肺燥、风燥伤肺、风热犯肺、肝火犯肺等。②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风邪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其次是燥邪、热邪,继发性致病因素痰、瘀为患亦有所见。外邪久治不愈,或郁久、内热伤正,或素体正虚复感外邪,最终出现正气亏虚的证型中,以阴虚津伤者为多见,亦有气虚、血虚者。本病虽病灶在咽喉,为肺所主,但与肝、肾、脾胃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二)在方剂的配伍用药方面:①以《伤寒论》桔梗汤——甘草、桔梗为组成核心。在单味药中,甘草(生品)、桔梗的使用频次高居榜首(前者频次为17577,占总病例数的83.49%,后者频次为16796,占总病例数的79.78%),表明此类方剂以宣肺止咳利咽为首务。②以止咳、祛风药为组成的基本要素。在药物类别中,化痰止咳平喘药和具有祛除风邪之功的解表药与平肝息风药使用频次位居前茅。化痰止咳平喘药中又以止咳平喘药(频次33920,频率48.62%)为主,常用温润平和的杏仁(频次9732,频率28.69%)、百部(频次6354,频率18.73%)、紫菀(频次6241,频率18.40%)等。而祛风之品中,则以发散风热药(频次29003,频率65.40%)和性平或凉寒的息风止痉药(频次11894,频率97.64%)居多,常用蝉蜕(频次11170,频率38.51%)、牛蒡子(频次6641,频率22.90%)、薄荷(频次6345、频率21.88%)、僵蚕(频次9238,频率77.67%)等。喉源性咳嗽以咽痒作咳为主症,痒自风而来,故治疗注重止咳宁嗽和祛除风邪。又因风邪挟热和燥者较多,故风药中具有疏散风热作用者较为常用。(③以清热药、补阴药为主要配伍药物。清热药和补虚药的使用频次紧接化痰止咳平喘药和祛风药之后(前者的频次为50167,频率为21.79%;后者的频次为16055,频率为6.97%),清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利咽之功的玄参(频次8136,频率71.80%)、射干(频次5403,频率18.78%)、金银花(频次4807,频率16.71%)、连翘(频次4745,频率16.49%)等较为常用;补虚药中,绝大多数为补阴药(频次11104,频率69.16%),常用药有麦冬(频次5678,频率51.13%)、沙参(频次3236,频率29.14%)等。因为喉源性咳嗽多兼燥邪、热邪,常见阴虚、津伤之象,所以治疗用方较多配伍清热药和补阴药。(④随证配伍收涩药(频次6011,频率2.61%)、理气药(频次5973,频率2.59%)、利水渗湿药(频次2067,频率0.90%)和活血化瘀药(频次1903,频率0.83%)等,如以诃子收敛止咳,陈皮、茯苓理气渗湿化痰,丹参活血等。(⑤用药特点:咽喉为气道之门户,属肺系,喜润而恶燥,故多选入肺经的药物,注意顺应肺之特性。常以辛味之品宣发、透散在肺之邪,以苦味之品降其上逆之气,用药轻清,“非轻不举”。注意养护阴津,多用寒凉质润、滋而不腻之品。过于温燥或重浊的药物则较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