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绝大多数土地被建筑物和人工植被取代;但大金山岛和佘山区域尚残存少量人为干扰较少的残存森林植被,对上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受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参照价值。辰山位于上海佘山地区“群岛”状分布的佘山山脉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区,是上海残存森林植被分布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能较好的反应上海地带性植被的特点。辰山承担作为保育区的生态功能同时,作为上海辰山植物园的一部分,也承担着风景林的景观功能。本研究通过对在辰山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数据并分析其地带性植被恢复进展,评估辰山植被现状及演替阶段,结合地带性植被特点及潜在植被理论,确定辰山地带性植被恢复与保育措施,在符合地带性植物群特征的基础上,对辰山进行植物景观规划,合理的选择植物种类、优化群落结构与设计重要节点植物景观,以期达到生态性与景观性的平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辰山山体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统计,记录辰山自然生长维管束植物共230种,分属于85科182属,以单种属与寡种属类型占优势,物种丰富度主要受草本植物影响,占总数的49.56%。木本植物中,以落叶植物在种类上占优势。辰山植物区系为温带性植物地理成分和热带性植物地理成分相互交汇的过渡地带。辰山植物种类占上海野生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1.5%。其中为155种原生种,但作为地带性植被建群种的青网(Cyclobalanopsis glauca)、白栎(Quercus fabr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等乔木并未在群落中取得优势地位。相比较10年前调查结果,辰山植物种类增加了76种。由于人为干扰,辰山周边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孤岛状山体特征明显,与种源相对隔离,物种多样性受人为影响较大,外来种的入侵对辰山地带性物种形成一定的威胁。(2)对辰山植被进行分析,辰山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植被,根据植被外貌、林冠层主要种类的生活型以及优势种的不同,辰山现有植被可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阔混交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5主要种类型,其中以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为辰山主要植被类型。针对典型的均值样地进行每木调查,从典型群落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各群落物种多样性平均为45,相对于自然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群落而言较低;各样地乔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913-2.060之间,其中,毛竹群落及受毛竹入侵的秃瓣杜英(Elaeocarpus glabripelalus)、三角槭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群落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3)以潜在植被恢复理论为依据,参考佘山、天马山地带性植被恢复进展,对辰山植被现状级演替阶段进行评估,制定辰山恢复目标与策略。辰山整个演替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构树林、刺槐林、枫香树林、三角槭林—糙叶树林、朴树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香樟林、红楠林、舟山新木姜子林,目前辰山仍处于该地区演替中前期阶段。在对辰山进行植被现状、物种组成、群落发展动态的研究基础上,综合生态效益与景观功能,对辰山植物保育区进行地带性植被恢复策略研究与植物景观优化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