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傣族当代宗教生活的研究,主要以“塔玛扎嘎”这一创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集中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该活动的由来、组织者、组织形式以及组织情况进行描写与分析。本文从民族学的角度将“塔玛扎嘎”这一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论文以民族学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以在瑞丽多个村寨的第一手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结构功能理论,较为全面的描写了当代边疆傣族通过“塔玛扎嘎”呈现出的宗教生活全貌,分析了该活动在民族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揭示当代边疆傣族宗教生活所发生的文化变迁。本文主体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笔者提出本文准备讨论的问题:一是系统揭示“塔玛扎嘎”组织的来龙去脉;二是叙述边疆傣族宗教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适应问题;三是初步探索边疆傣族宗教信仰的发展去向。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德宏瑞丽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原始文化等基本情况,梳理了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德宏的路线、时间、方式,探究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传入当地时与原始宗教的斗争和融合。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塔玛扎嘎”在当地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完整描述“塔玛扎嘎”的运作模式,并对其与傣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如何勾连进行探讨。具体而言,先从“塔玛扎嘎”产生的背景、组织概况、参与者的言说以及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等三方面切入,并以结构个体能动性理论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该活动如何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呈现新形式。第四部分从当前的宗教环境出发,探讨“塔玛扎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困境。结合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展望“塔玛扎嘎”的发展。综上所述,对于“塔玛扎嘎”在现代社会中的产生、发展以及与现代化的关系,我们也可视之为“机遇与挑战”的结果。“塔玛扎嘎”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傣族传统文化空间受到挤压后在傣族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是应对现代化压力的一种文化重建。由于宗教影响的根深蒂固和傣族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缘地位,傣族没有完全被动接受外来的价值观念,而是结合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感受,对传统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新的环境,创造出“塔玛扎嘎”这样的宗教传承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集体行动透出的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它使傣族宗教在社会变迁中实现了新的平衡。“塔玛扎嘎”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傣族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化冲击紧张关系趋缓的一种体现,是对傣族传统社会结构的一种适应性调整,是实现德宏傣族社会与现代化接轨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