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体卫星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ing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卫星项目中,卫星的高精度指向、高稳定度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激光通信卫星等。由于卫星上的活动部件和结构形变等因素产生的微振动会降低卫星载荷的指向精度和稳定度,因此需要进行隔振。本文采用一种双体卫星结构将卫星载荷与振源从物理结构上进行完全的隔离,从而可以保证载荷的姿态指向精度和姿态稳定度。本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通过介绍卫星隔振技术的发展概况了解当前该领域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从而引出为进一步提高隔振性能而提出的双体卫星概念,并对其目前的发展做了一定的介绍。其次是对本文所采用的一种双体卫星结构进行相关的研究,建立其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最后,对双体卫星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给出相应的控制器PID参数,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下对双体卫星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双体卫星的姿态指向特性以及隔振特性。双体卫星从结构上分为载荷平台与卫星主体结构两部分,它们通过8个力执行器产生的磁浮力场进行动力学上的固联从而使彼此之间不相互接触。控制方式采用载荷为主,平台为辅的协同控制策略。双体卫星的动力学模型分为载荷平台动力学模型,主体结构动力学模型以及相对位置结构动力学模型。在对双体卫星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时,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考虑如何将8个力执行器合理的分布在载荷平台与主体卫星结构之间。本文从几何结构上考虑,以最大限度降低力执行器间的静态耦合为原则,给出了分配方案。第二个问题是指如何分配确定每个力执行器的输出控制力,即控制力的分配问题。本文根据相对姿态与相对位置模型推导出8个相对测量距离与相对姿态和相对位置的关系,从而得出相对姿态矩阵和相对位置矩阵,解决了控制力的分配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相对位置控制系统与载荷平台姿态控制系统之间的耦合性。本文通过采用将力场分解为净力场和净力矩场的方法,消除了控制子系统间的耦合性。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本文得出了双体卫星的三轴解耦控制系统模型,它可以分解为载荷平台姿态控制系统,卫星主体结构姿态控制系统以及相对位置控制系统。最后通过对每个子系统进行PID控制律的设计完成了对双体卫星的整体控制。
其他文献
机器人技术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机器人中的两足步行机器人虽然只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它独特的适应性和拟人性,成为了机器人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温室大棚作为现代农业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其监测与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有线控制、人工操作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提升大棚栽培生产效率、提高
Web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Web应用模式和分布式计算模型,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互通信问题。然而现有的主流Web服务发现方法是采用基于UDDI框
随着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火电机组规模的扩大和机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对各系统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常规PID控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因而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但常规PID控制在对非线性、时变、大惯性、大迟延等复杂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中不容易得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与常规PID控制相比,模糊控制易于表达,在一些凭经验控制的复杂系统中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模糊控制基于模糊数学的原理来研究
机器人听觉系统是智能机器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人机交互、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在机器人多信息采集系统中,由于声音具有可以绕过障碍物的性质,使得听觉可以与机器人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软件行业的规模日益扩大,整个行业对软件项目管理提出了需求,并且也逐步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但我国的软件项目大多为中小型项目,中小型软
仿真技术综合了当代科学技术中多种现代化尖端手段,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视野、时限和能力,在科学技术领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10年来,我国仿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应用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系统普遍存在大型化、复杂化的特点。工业系统日趋增加的运行数据、系统的非线性以及干扰的多样性使系统运行更容易发生非正常工况,成为
新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有线网络技术相比较,具有放置灵活、扩展简便、可以自组网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温室测控系统将比现在流行的采用现
本文深入研究了X射线透过物质时的衰减规律及X射线测厚仪的测量原理和方法。根据性能指标的预期目标对测量方案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对X射线测厚仪的主要部件进行了选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