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地区冬小麦田阔叶杂草的化学治理措施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iva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冀中地区作为我省小麦主产区,小麦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草害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小麦的产量。麦田化学除草技术是一项高效除草技术,除草剂的使用,提高了小麦产量,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化学除草剂的多年使用,诸如抗性、残留等问题显现,因此对小麦田化学防除的治理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北省地区的阔叶杂草发生情况,采集麦田种子,室内测定筛选除草剂,并以室内测定为基础,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同时测定各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从而制定出冀中地区冬小麦田阔叶杂草化学防除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冀中地区的石家庄市、保定市、衡水市和沧州市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该区域小麦田的优势阔叶杂草有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L.)、藜(Chenopodium album L.)、田旋花(Convolvulusarvensis L.)、猪殃殃(Galium aparine L.)。  2、通过对双氟·滴辛酯、双氟·唑嘧胺、双氟·氟氯酯、唑草酮、双氟磺草胺、2甲·双氟、2,4-D异辛酯、苯·唑·2甲钠的室内试验,明确各阔叶除草剂对抗性阔叶杂草的活性。经室内活性测定,正常浓度下不同浓度的苯磺隆对供试荠菜和播娘蒿均未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该两种杂草对苯磺隆抗性十分严重,其他药剂也有一定程度的抗性问题产生,但双氟·滴辛酯、双氟·氟氯酯、2甲·双氟3种药剂防效优越,该两种杂草对上述3种药剂未发生抗性。同时通过对试验8种除草剂对小麦不同品种的安全性试验证实,在正常浓度使用情况下,上述药剂未对供试的小麦品种造成药害。  3、通过冬季和春季两次施药,同时选择有抗性发生的正定县雕桥村、正定县曲阳桥村、新乐市东名村和新乐市西长寿村作为试验地,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上述8种除草剂对冀中地区冬小麦的除草效果,试验结果与室内结果基本一致,上述试验地的荠菜和播娘蒿对苯磺隆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性,双氟·滴辛酯、双氟·氟氯酯、2甲·双氟表现出了良好的杂草防治效果。针对抗性严重的以荠菜、播娘蒿、猪殃殃为主的麦田,建议使用双氟·滴辛酯、2甲·双氟、双氟·氟氯酯来防除。针对抗性严重的以播娘蒿为主的麦田,建议使用双氟·氟氯酯、唑草酮、2甲4氯、2,4-D异辛酯来防除。
其他文献
自1995年以来,我省杏产区陆续发现杏黑斑病危害致病,虽采取一定措施,但因未从病原鉴定入手,疗效甚微,致使该病害日益加重。查阅文献资料,未见国内外对此病有系统研究利报道。对该病
在该研究中,我们以nirS、nirK和dsrAB作分子标记,应用PCR扩增、克隆文库构建与RFLP筛选以及基因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海底和核污染地下水环境中反硝化细菌与
水稻矮缩病毒(Ricedwarfvirus,RD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呼肠孤病毒属(phytoreovirus)的成员,引起水稻矮缩病。水稻矮缩病曾经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近年来
本文对大型真菌的7个栽培品种和27个野生品种采取溶剂萃取或直接将子实体研磨后处理试虫的方法,对甜菜夜蛾(Laphygam exigua Hüb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er)、
白苏属紫苏属(Perilla Linn)植物。白苏在四川、贵州等地与紫苏同等使用。是一种有着悠久应用历史的传统中草药,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苏麻的药理及要用价值研究一直涉入较少,有待深入研究,提高苏麻应用价值。 本文以白苏籽(苏麻籽)炖鸭子作为治疗肝病、肝癌的偏方、验方在民间广泛应用为线索。为验证民间药方的科学性,寻找白苏新的开发方向,提升白苏的经济价值。对苏麻对急性
硫氧还蛋白(Tioredoxin,Trx)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小分子巯基蛋白,在控制细胞氧化还原平衡、促进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凋亡以及调节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