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作用于人心灵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一个“大德育”,它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德育,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广义德育基础上,侧重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施。在我们看来,传统德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行严重分离的,它阻碍了现代德育工作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所以,我们认为现代德育应打破传统德育的束缚,从“灌输式”走向“主体间性”。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是对主体间性德育理论进行全面概述,针对传统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详细分析了今后德育转为主体间性所具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依托主体间性德育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实施主体间性德育提出了尝试性的探索和看法,指出了其具体的实践途径和策略。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概述。在这一部分,明确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道德与道德教育、主体间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从中得出主体间性德育是在生活世界的环境中,师生主体间互动协同的交往过程。它涵盖以下三层意思:首先,道德教育源于生活,是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其次,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相互沟通、对话与交往行为达成道德共识,以情感交流与表露达到内心世界的默契,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最后,人类的教育活动归属于交往行为,生活世界基础上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动过程实质是一种和谐的交往过程,交往主体间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德育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实施主体间性德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从主体间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道德教育走向人性化的客观需要,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唯美选择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实施主体间性德育的必要性;从师生之间主从关系现象严重、师生之间知识授受方式简单化、德育内容和目标远离生活和德育实施过程的轻视化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实施主体间性德育的紧迫性。第三部分:主体间性德育工作的实践途径与策略。本文分别从构建主体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前提、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是实现主体间性德育的根本所在、创新方式方法,实施感化教育是实现主体间性德育的重要保障和提升教师道德素养是实现主体间性德育的关键所在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主体间性德育的具体实践途径与策略,并从中阐述了各个层面在开展主体间性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为实施主体间性德育提出了可参考的实践性探索。综述全文,对主体间性德育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现代德育的认识,拓宽德育理论的研究领域,不断丰富和完善师生关系和教师教育的理论,对于当前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至此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推动现代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我们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