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字格是成语的主要形式。汉语中表示否定含义的词语如“不”,“非”,“没”,“无”可以构成四字表达“不A不B”、“非A非B”、“没A没B”和“无A无B”。在对四字构式的研究中,“无A无B”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语义、句法和语用层面,对此构式的构式义的产生过程并未详细说明,也并未举出对进入此构式的词语的限制,对其语用效力也并未进行详细刻画和说明。本文着重于探讨“无A无B”构式。本文基于CCL语料库收集了大量“无A无B”构式的表达并加以分类。主要从认知和语用角度对此构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对此构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该构式的构式语义生成过程,并证实了概念整合理论可以有效解释构式义的产生。用构式压制解释进入此构式A/B的动词,形容词和数词词性转变的原因和转变过程,用单音构式压制来分析进入此构式词语的单音节性。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在使用中此构式的语用特点。用经济原则来解释四字构式的生成和繁荣发展的原因,用语用标记理论中的频率标准来分析表达同一意义时此构式中的不同表达的无标记用法和标记用法可以通过词语的使用频率来区分。此外,还阐释了这四个否定四字构式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分类讨论了“没A没B”和“无A无B”构式的不同以及“不A不B”和“非A非B”构式的不同,总结得出“没A没B”和“无A无B”构式在使用频率上不同的原因,以及进入“不A不B”和“非A非B”构式的词语很难相同的原因。基于详细的解释说明,本文得出几点发现。第一,进入“无A无B”构式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名词,而动词、形容词和数词进入该构式后,被构式压制具有了名词的特性。第二,进入同一表达的A和B处于同一语义场或连续统。第三,A和B的顺序一般具有非任意性。该论文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主要阐释了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语料以及论文的整体结构布局等基本问题。第二章“文献综述”,分别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四字构式以及四个否定构式的研究,并在最后归纳了前人研究的贡献和不足。第三章“认知和语用理论”,提供了整体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运用认知和语用理论对构式分析”,将整理的语料进行分类分析,来揭示其语义生成过程和语用效力。第五章“结论”,总结并阐述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其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