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判定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是判断其能否构成犯罪、被科处刑罚的基本性前提。对于违法性,它是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构成论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从本质上判断是否具有法益侵害的独立功能,而我国刑法学则是在犯罪特征中来讨论刑事违法性,认为其并不是我国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一部分。尽管存有如此差异,随着大陆法系的外延影响力之广,我国也逐渐对违法性展开研究。行为与结果作为犯罪构成的两大关键性因素,也是违法性本质的认定的决定性要素,究竟是选择以“行为”为出发点的行为无价值论,还是以“结果”为出发点的结果无价值论,仍存有较大争议。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侵害都伴随有多元性的价值,虽然其中大多都是源于行为主体的违法排污、倾倒等不法行为,但其中也不乏有的行为主体完全遵从国家规定的行为规范——即由其合法合理的经济行为造成环境污染损害。例如,我国实行排污许可制度,而行为主体在排污许可限度内排污却仍然造成污染损害或危险,行为人是否应担责一直存有较大争议,争论的本质在于认定环境侵权行为是否以违法性为要件。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终止了该问题在民法上的争论,认为行为的违法性并非承担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但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在环境刑法中行为的违法性是判定其构成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故笔者基于此种差异而关注到环境刑法中的污染环境行为违法性的认定标准问题,设想将上述情形纳入至刑法中,又应怎样断定。是应该遵从结果无价值:由于其排污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生态环境法益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及危险结果而否定其结果,对其结果作以否定评价;还是应遵从行为无价值论,认为因为排污行为完全是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从而肯定其行为的合法性?最终能否肯定其是否具有违法性。笔者首先从违法性理论的基本研究出发,总结违法性本质的相关争论,后严格区分我国刑法中所特有的“刑事违法性”与“违法性”概念,说明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刑法上的违法性探讨,而非刑事违法性的讨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探讨,对污染环境行为加以界定,并依据环境污染的大致分类将各分类污染通常的行为表现形式进行大致梳理。第三部分,探析污染环境行为违法性。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污染环境行为违法性的研究现状,总结污染环境犯罪行为违法性的特征,进而主要分析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各自对污染环境犯罪行为违法性认定的情形,得出不管是结果无价值论还是行为无价值论都不能完善的解决污染环境行为带来的各种问题,故认为对于污染环境行为的违法性判断标准应当是结果无价值或行为无价值的新“二元论”,二者应当是“或”的关系,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中的任何一个均可以单独作为认定某个行为的违法性的依据,当然,也可共同起作用进而认定某个行为的违法性。笔者在最后一部分探析污染环境行为的违法阻却事由。在前文对污染环境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确定之后,接下来继续探析污染环境行为违法性的具体违法阻却事由也是自然而然之事。本文并不在于全面分析污染环境行为在相关环境犯罪中存在哪些违法阻却事由,而仅对污染环境行为中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及法令行为等可能出现的正当化事由展开阐述,想借此提醒司法人员在判案过程中应当加以全面考虑,以防陷入完全入罪模式,造成冤假错案。并且刑法理论界中对污染环境行为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本文中的初步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其他文献
再生水作为循环冷却水补水有效缓解了城市水危机,但再生水带来的高盐份和微生物问题增加了系统腐蚀的风险。因此研究因浓缩倍数导致的腐蚀性离子浓度增加与微生物对金属管材的协同腐蚀作用,对深入认识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金属管材的腐蚀机制,探寻预防腐蚀的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再生水为补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为研究背景,选取常见碳钢管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电极技术、电化学方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等手段,探
本文研究了两类重要微分不等式有界解的性质。引入了赋范线性空间(f.|| ||M)·利用比较定理和黎卡提方程解的性质.给出了有界解的上界估计式,推广和改进了文中的有关结果.
本文研究了特征为2的有限域上正交空间中子空间的包含关系和子空间的矩阵表示,利用了偶特征正交几何的理论,得到了偶特征正交空间中子空间的包含条件和矩阵表示。
本文对几类B值小指标鞅空间建立了原子分解定理,利用原子分解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嵌入关系,其原子分解的存在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均与Banach空间的凸性和光滑性有密切联系.
本文在Hilbert空间中,引入了一类广义混合隐拟h变分不等式.运用变分原理,给出了广义混合隐拟h变分不等式逼近解的迭代算法,证明了这类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定理,同时,得到迭
伦理学教学正日益广泛地进入大学课堂,但并没有明确伦理学教学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定的目的和任务,也没有在它们应有的共同理念和共性原理方面达成共识。大学伦理学教学目前尚处于
工作价值观是人的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组织部分,它直接影响到高职生的择业和生涯规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挖掘、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加强工作价值观培
研讨式教学作为大学改革课堂现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但它存在着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所需知识"上的不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