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包括北京市灰峪和军庄两个地区,本文研究的化石主要产自于太原组至石盒子组。作者于2005—2007年先后赴北京西山军庄和灰峪地区采集化石,共采集鉴定化石200余块,室内鉴定12属13种,实地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剖面部分被破坏,本文作者在系统采集剖面化石的基础之上,又结合了前人的研究结果,统计共有植物化石32属76种,对太原组至石盒子组地层中的古植物化石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北京西山植物群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最为繁盛,占植物群种数的46.1%,其次为楔叶纲,占30.3%,石松纲植物居于第三位,为11.8%;其次为科达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等。经研究,确定北京西山植物群属种成分和总体面貌属于华夏植物群,发现了大量的华夏植物群的特征分子:Lepidodendron posthumii,L. incertum,L. oculus-felis,Neuropteris ovata,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Lobatannularia sinensis,Fascipteris Halle等,其基本面貌与华夏植物群华北亚区面貌基本一致。对本区晚石炭世中期至晚二叠世早期植物群的特征、组合带进行了论述,将本区植物群与国内外13个同期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在系统研究植物群的基础之上,作者对植物群的古生态和古气候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植物化石的埋藏类型,划分了四个植物群落:滨海湖泊沼泽植物群落、滨海冲积平原植物群落、山前平原河湖沼泽植物群落、内陆河湖植物群落,论证了各植物群落的特征,推断北京西山地区晚石炭世中期—晚二叠世早期的气候为湿润、温暖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对本区建立了4个植物组合带:Linopteris brongniartii-Paripteris kaipi-ngiana组合、Neuropteris ovata-Lepidodendron posthumii组合、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ris-Lobatannularia sinensis-Sphenophyllum thonii组合、Lobatannularia ensifolia-Fascipteris halle组合。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华夏植物群华北亚区内的十个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区域划分和对比,根据其统计分类结果,发现华北亚区内部呈东西向展布。与李星学(1995)所划分的华夏植物群有所差异,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结果的对比与研究,寻找其中的异同,判断差异产生的原因,希望利用一些定量分析手段,对植物地理分区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