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孤本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在中国久已亡佚,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此书。《型世言》的重新面世,解决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研究领域的许多悬疑。自此,晚明说部增添了一朵奇葩,研究界始有“三言”“二拍”“一型”的并称。但是,与台湾研究界相较,这部重要的拟话本小说的价值在我国大陆仍未得到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和开掘。本论文力图将该书还原到明末特定的历史、社会、思想、文化情境中,并通过与同时期的“三言”“二拍”的多方面比较,深入开掘其在明清儒学核心价值发生转换之际所表现出的思想特色以及艺术特色。 论文的内容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侧重于考证,对《型世言》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流通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在上述问题中,关于《型世言》的成书年代学者尚有争议,这个问题对于展开与“三言”“二拍”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应当为崇祯辛未即崇祯四年(1631)仲夏。 第二章,《型世言》的思想世界。着重考察了《型世言》自觉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努力。《型世言》的宗旨是“树型于当世”,其树立“典型”的依据是明代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体系的总纲:仁、义、礼、智、信。说教色彩是拟话本小说与生俱来的特点,只有陆人龙,才真正自觉地以通俗小说的形式,努力试图完成对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重新阐释,并希望《型世言》的流布于世,能对时弊有所匡救。《型世言》的出现是与晚明社会生活状况与思想状况密切相关的。虽然陆人龙本人并未意识到,程朱思想早已失去了超越性和独立性,也丧失了批评力与诊断力,但他在小说中突出正统德目的叙写中表现的是其对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如贞节问题,行孝问题,报应思想,社会生活中礼、法、俗复杂关系等等。对于这些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型世言》的认识价值。《型世言》全部以明代生活为素材,其内容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书中人物众多,身份驳杂,涉及最多的仍是社会的下层。《型世言》以较“三言”“二拍”更为细致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摇曳多姿的明代细民生活画卷: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市井“吹木屑”群体的众生相;世俗化的僧侣生活;商贾生活等等。《型世言》的认识价值还突出表现在对晚明社会生活的种种内幕——潜规则的多层面展示,尤其对于科举考试、衙门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