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骼肌约占鱼体体重的40–60%。骨骼肌由白肌(快肌)、红肌(慢肌)和粉肌组成。肌球蛋白是构成骨骼肌粗丝的主要成分,其结构由两条重链(MyHC)和两对轻链(MyLC)组成。与哺乳类不同类型肌纤维交叉分布不同,鱼类不同类型肌纤维有较明显的分区,不同类型骨骼肌的发育特征也不相同。MyoD是生肌调节因子MRFs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是脊椎动物肌肉发育的主要调控基因,参与骨骼肌细胞形成与分化。为全面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骨骼肌的形成和发育特征,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采用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技术分别克隆了鳜慢肌肌球蛋白重链S2和LMM区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938bp,1814bp),与本实验室前期克隆的S1序列(2520bp)进行拼接后,得到鳜慢肌肌球蛋白重链全长序列5891bp,其中,开放阅读框5751bp,3端非翻译区140bp。鳜慢肌肌球蛋白重链与快肌肌球蛋白重链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8%。根据所得到的cDNA序列分别设计快肌和慢肌特异性引物,合成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鳜胚胎期慢肌与快肌的发生特征,结果表明,慢肌在受精后32h开始发育,而快肌在受精后34h开始发育,慢肌的发育稍早于快肌。此外,还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鳜慢肌和快肌MyoD基因的部分片段,通过NCBI比对发现,获得了2种慢肌表达类型的MyoD(sMyoD1、sMyoD2),而1种快肌表达类型的MyoD(fMyoD1)。鱼类快肌和慢肌分别占据骨骼肌的不同位置,表现不同的生长发育特征。为了解鳜慢肌纤维的胚后发育特征,制作了孵化后1-33日龄个体的石蜡切片,采用慢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了背鳍起点处躯干横切面慢肌的发育变化特征,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慢肌纤维的数目和面积。结果表明,孵化后慢肌位于水平肌隔附近,呈楔型,之后向背、腹两侧生长。孵化后1-9日龄慢肌为单层肌纤维,11日龄发育为多层肌纤维,19日龄慢肌覆盖侧线附近,33日龄慢肌延伸至背侧第2背肌节、腹侧腹部肌肉2/3处,并在水平肌隔和侧线处分别形成两个慢肌群。位于骨骼肌最外层的扁平状表层细胞,可能为慢肌增生生长的主要来源。躯干单侧慢肌肌纤维数目由孵化后6个增加至315个,总面积从13.18μm~2增加到7839.58μm~2,除孵化后13日龄的增生生长占优势外,其他发育阶段,肥大生长一直占主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