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of African American Female in Quicksand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创作基金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内拉·拉森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拉森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非裔黑白女性混血儿的生存现状以及她们的抗争历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探索了白人主流价值观对美国非裔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变形,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也鞭笞了性别歧视,文化霸权和家庭因素对黑人妇女的影响。她从种族、性别、文化和家庭等多重维度深刻揭露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其主体意识建构所遭受的重重压力。由于无法在双重的种族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归属,黑白混血儿不可避免的成为种族社会中自我定义的失败者和牺牲品。本文通过结合小说文本对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刻画和描写,试从主体性的角度分析《流沙》中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探索黑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建构以及其失败的根源,旨在为国内拉森作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拉森的主要成就,简要介绍作品,并对国内外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做了梳理。第二章着重分析在多重压力之下美国非裔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其中包括她作为一个黑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以及作为一名黑人女性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第三章探讨了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失败的根源:深受白人霸权文化入侵,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破碎家庭关系的影响,黑人女性尤其是黑白混血儿注定无法自我定义,从而无法建构起自己的主体性。第四章是结论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评述拉森通过探索多重压迫之下非裔美国女性主体性丧失的原因,进一步指出黑白混血儿无法自我构建主体性的根源是其永远无法获取的种族归属感。
其他文献
随着话语分析学家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得到一个共识,就是语篇和它依托的社会语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社会语境影响并且决定了语篇的生成,相反地语篇也影响了社会地位、关系
田纳西·威廉斯系美国战后最出色的剧作家,他才华横溢,作品丰富,著有29部长剧,10余部独幕剧及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其大部分剧作中,女性角色备受关注,尤其是南方淑女。威廉斯深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32)是一位具有双重身份的女性作家。生在新西兰却长期侨居英国伦敦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短暂的文学创作生活;身在伦敦却是以新西兰为主题的作品成名。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律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翻译和传播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时更加需要掌握翻译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