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湘湖的水利兴废选择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浙江萧山的湘湖,自形成起就以蓄水灌溉为主要功能,而得沾水利之益的部分九乡居民也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利益相关的水利集团。明清以后,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水利设施的变化,九乡依靠湘湖灌溉的需求逐渐降低,湘湖水利功能开始弱化。至清末,湘湖湖面已出现严重淤塞,湘湖水利集团也因共同利益的分裂逐渐走向解体,湘湖已很难再以蓄水灌溉的功能维持下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具有一定维新思想,又受实业思潮影响的萧山举人黄元寿提出了以公司形式开垦湘湖的建议,这一建议不同于传统的垦禁之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湘湖也因此开始面临功能的转变与选择。黄元寿的湘湖建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晚清的“三次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地方社会也开始出现近代化趋势,同时,在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下,各类新型农业公司也纷纷兴起。黄元寿曾在各省游历多年,对近代社会的变革形势及新兴事物亦较为了解。于是,他希望仿照通海公司和大凌河天一公司之例,在家乡湘湖设立厚正垦务公司开垦湘湖荒土。20世纪初,黄元寿两次向浙江巡抚呈文倡议,其报告书详细分析了开垦湘湖的理由、依据和具体办法,并根据需要两次修改《厚正公司章程》,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最终却因垦禁双方在利益协调方面未能达成一致而不了了之。虽然黄元寿的建议未能实现,但其创办公司开垦湖荒的提议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对民国时期湘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近代湘湖功能转变的起点。本文主要依据相关地方文献、县志、家谱和文史资料等,对黄元寿湘湖建议的形成背景、文本解读、提交过程、官方回应、社会效果、历史地位等进行全面研究。并结合黄氏宗族与湘湖的历史关系、利益纠葛,进一步了解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基层知识分子思想上的转变及为解决复杂的地方事务而进行的探索与尝试。
其他文献
根据信息构建理论,在对图书馆用户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组织与服务模型,在该模型里,信息组织体系被描述为内容维和时间维的二维结构,以充分描述信息构建的实际,然
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建造质量,对公路基层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采用强嵌挤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实体结构强度,改善
城市图书馆与多系统图书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涵义有很多是重叠的,但就目前学术界讨论的问题领域仅局限于同一系统内部,将多系统图书馆的协调发展问题有意识地纳入集群化管理
浙江省立图书馆的馆刊是近代中国出现最早、种类最多、办理时间最长的图书馆学期刊。对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我们明确馆刊与图书馆学研究及相关实践活动之间
一、中国PSC检查情况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各PSC检查单位共进行PSC初次检查2086艘次,发现缺陷7703项,单船平均缺陷数量为3.69项,滞留船舶136艘次,滞留率为6.52%。其中:在PSC初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单脉冲测角所需的和差波束形成有模拟和数字两种方式。研究了中频数字正交技术,对中频数字化和差波束形成方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在中频进行数字和差波束形成可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