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地风起云涌,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丁玲身为一名作家有幸见证或参与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到软禁南京,冲破敌人的桎梏投向革命的怀抱;从书写政治到陷入宗派斗争的漩涡,十几年冤狱的苦磨,或是重新复出后遭受世人龃龉非议,丁玲的生命始终与20世纪中国史,政治史血肉相连。因而这位自20世纪初便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的作家传记于现代传记发展的开端便有了相应的叙写,仔细梳理可发现,大大小小各类传记至今统共有五十多部,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写作中数量较多、种类较齐全、角度较多样,记载了丁玲与历史、政治的紧密关系。在这些繁杂的传记中开掘出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又因此前学者关注点多集中于对丁玲作品的解析,对其传记的分类与研究成为时下亟待填补的空白。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沿着时间发展的脉络梳理不同时期的丁玲传记,试图探索每个时期丁玲传记叙事的不同特征,以此观照整个历史进程中丁玲传记叙事模式的改变及创新。本文分为前言、正文以及结语三大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范围界定,依据时间线索梳理相关的丁玲传记并对其叙事特征进行概括说明。在现有的丁玲传记研究基础之上,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寻找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从而表明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正文部分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选取三十年代两部影响较大的传记——沈从文先生的《记丁玲》和里夫的《丁玲——新中国的女战士》,试图把握二者各有的特点,从二位传者不同的身份立场出发,讨论三十年代的“文人写作”与“政治写作”对丁玲传记叙事风格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做讨论时结合具体语境,突出各自的趣味和政治色彩,以此作为对三十年代丁玲传创作的概观。第二章聚焦八、九十年代的丁玲传出版物。受到思想解放路线以及伤痕文学兴起的影响,此时的丁玲传涌现了许多新奇的视角。对于丁玲生命的阐释从传主本人到来自海外的他者都不尽相同,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分析由于角度的差异也产生了许多以往未曾出现的奇异观点。有将丁玲人生分段取镜以作蒙太奇诗篇的书写方式,如宗诚的《风雨人生——丁玲传》,周良沛《丁玲传》;也有跳脱出历史局限以丁玲为例讨论整个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著作,如周芬娜的《丁玲与中共文学》;或者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叙写丁玲也大有人在。这些具有文学“断层”意义的创作构成了本文第二章的研究对象。第三章主要讨论新世纪以来的丁玲传记,其中包括丁玲平反后家人为其所作的家传,以及随着丁玲研究的兴起诸多学者对丁玲其人其文作出的学理性批评。二者由于传者身份的相异以及文化水平、研究能力的高低使得新世纪的丁玲叙述出现了生活化和学理化的差异,本文试图对丁玲传的平实化叙事和逻辑思辨性叙事作出分析。除此之外,本文还适度分析了当下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丁玲传商业化写作造成的影响,试图总结此类叙事的特征,并从传记承载的使命出发对商业化叙事作出评价与反思。本章的第三小节主要选取了2012年出版的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图本丁玲传》与《豪客丁玲》,分析新世纪丁玲传在规避商业化叙事弊病后进行的叙事探索。“图本”规避了“以图助文”的通俗化道路与“以图代文”的娱乐性弊病,采用图文并重的叙事模式带入历史语境,保持了传记自身的严肃性与文学性。《豪客丁玲》则偏向于个性化叙事,作者力求通过标题的趣味性重构与联想叙事,创作出一本“前所未有”的丁玲传,给予读者强烈的阅读快感和精神冲击,这些作品共同呈现了新世纪丁玲传写作的多元局面。结语部分再次回顾丁玲传的写作脉络,并结合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论述作家传记叙述的多种可能,对丁玲传的写作给出前瞻性的意见。本文对丁玲传叙事嬗变过程的研究只可谓管中窥豹,其中仍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观点,但希望通过历史的观照与阶段性的特征总结,为当下的传记创作提供自省的空间和新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