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福建省闽侯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库和耕地环境质量调查样点分析数据资料,在基于GIS技术开展区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剔除受污染的耕地以降低剥离表土再利用的二次污染风险,进而开展规划期内区域非农建设占用可剥离耕地数量的测算以及再利用区域的选取,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对规划期可剥离表土的再利用进行优化布局,为区域耕地表土资源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闽侯县耕地土壤7种重金属(Cu、Pb、Zn、Cd、Cr、Hg和As)的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总体上处于轻度危害水平,但有少部分耕地的Hg和Cd污染分别属于中度及较强危害区和中度危害区,分别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0.93%和1.21%。综合污染风险等级处于中度危害水平的耕地仅在青口镇少量分布,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0.35%。2.2006-2020年规划期内,闽侯县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以高、中产田为主,合计面积为981.03hm~2,占全县规划期占用耕地总面积的90.57%。规划期可剥离耕地总体质量以中产耕地占优势,面积、土方量分别高达456.93hm~2和732027.45m~3,分别占全县规划期可剥离表土总面积、总土方量的74.78%和73.79%。而规划期可剥离表土再利用区耕地面积、可接收土方量分别为22803.00hm~2和8610853.58m~3,质量以中、低产占多数,合计分别占全县规划期可剥离表土再利用区耕地面积、可接收土方量的96.45%和99.06%。3.闽侯县规划期内可剥离表土再利用率达100%。运输路径上,≤3km、3-6km以及大于平均运距(6km)的可剥离土方运输量分别占全县可剥离土方运输总量的74.05%、8.39%和17.56%。质量改良方面,规划期内表土再利用区高产、中产和低产耕地实际接收土方量分别占规划期内表土再利用区高产、中产和低产耕地可接收土方量的93.16%、16.42%和3.17%;按照设计耕层厚度为20cm的标准,全县规划期内表土再利用区耕层厚度平均增加了4cm;规划期内可剥离表土的再利用多为相同土壤质地之间的调运,同时也有少部分通过客砂改粘或客粘改砂得到再利用。针对当前我国耕地表土再利用工作存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管理关系未理顺和技术研究有待深入”等问题,提出了“构建完善的表土剥离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革新表土剥离技术工艺”等实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