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网络罪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c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使得以网络系统为目标的犯罪行为迅速走入刑法的视野,本文着重涉及了侵犯网络罪的概念问题、侵犯网络罪的构成特征、我国关于侵犯网络罪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侵犯网络罪的概念。侵犯网络罪的基本特点有:网络空间具有特殊性,即客观性、全球一体化和平等性;犯罪主体的高智能化与低龄化;犯罪方式的隐蔽性与公然性交织;行为的全球性与无现场性;犯罪成本的低投入性及传播性;连续性,以及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关于网络犯罪、侵犯网络罪与计算机犯罪的关系,笔者指出,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主要形式,侵犯网络罪是网络犯罪的主要形式。侵犯网络罪的定义是:犯罪分子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的,利用网络技术,比如编程、加密、解码技术与工具或者其他方法,侵入、盗用、破坏、中断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提供侵犯网络工具等侵害网络系统安全的触犯刑法且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其中“网络”的外延,既包括各种国内网,也包括国际互联网。 第二章:侵犯网络罪的构成特征。侵犯网络罪的客体特征:侵犯网络罪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其侵犯的同类客体是使信息交流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其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一方面侵犯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保护制度或网络系统内部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侵犯网络罪在侵犯了网络系统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还可能使受害的网络系统中数据所涉及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其侵犯的直接客体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侵犯网络罪的客观方面特征:侵犯网络罪的行为绝大部分是 作为,也可能是不作为。侵犯网络罪主体特征有:其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未满14周岁的人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14至16周岁的人可以成为部分 侵犯网络罪的犯罪主体。侵犯网络罪的主观方面特征有:其主观方面为故意, 其中有直接故意,也有间接故意,但过失行为不构成该罪。 第三章:侵犯网络罪的刑事立法。目前我国有关部门侵犯网络罪的立法;缺陷有:一是立法术语不规范;二是罪过规定不全面;三是刑种规定单一,”量刑过低;四是法条相互交叉重叠;五是罪名规定不科学。针对这些缺陷, 本文接着探讨了侵犯网络罪的罪名设置与体系建构,认为侵犯网络罪应有如 下罪名设置:非法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罪,直接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罪,制 作并传播计算机病毒侵害罪,非法中断网络服务罪,盗用计算机网络服务罪, 提供侵犯网络工具罪。鉴于我国关于网络领域的法律、法规、办法已有不少, 但尚没有系统的保障网络安全的法律,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行《刑法》“妨害 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专门增加“侵犯网络罪”一节,将其作为“第十节”,并 对该罪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特征及刑事立法条文进行了全面设计的, 同时有关刑事立法条文作了简要说明。 第四章:侵犯网络罪的刑事司法。本章对侵犯网络罪的刑事政策和司法 认定进行了初步研究。刑事政策方面,对关于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关于主观 方面存在差异的刑事责任,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进行了初步探讨。司 法认定方面,对关于两种过失行为的认定,关于此罪与彼罪的认定,关于法 条竞合时的认定,关于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界定。最 后对有关侵犯网络罪的刑罚裁量原则作了简要介绍,并对累犯的惩处和应当 数罪并罚的情况进行了具体说明。
其他文献
朝鲜时期贞烈观是在朝鲜王朝的强制、引诱与教化下逐渐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宋朝及明清时期贞烈观的直接影响。但因为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等的不同,朝鲜时期贞烈
随着社会由工业社会转变为后工业社会,以前赖水为生的传统工业基地走向衰落,由此衰落的滨水码头工业区的再开发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开发与设计研究的热门课题。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
转型社会和风险社会特征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社会转型期,向我们展现出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大趋势。对于治理而言,带来的有机遇、挑战,更有风险。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催生出来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日渐加剧。在医疗服务领域,按照入世承诺,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医疗服务国际一体化的影响必然日益明显。公立医院作为医
锂铅实验回路是聚变堆液态锂铅包层关键技术研究必备实验平台之一。结合液态金属锂铅包层技术发展战略建议,FDS团队多年来不断开展液态锂铅实验回路技术研究,设计并建造了具
焊接是一个牵涉到电弧物理、传热、冶金和力学的复杂过程。焊接现象包括焊接时的电磁、传热过程、金属的熔化和凝固、冷却时的相变、焊接应力与变形等等。要得到一个高质量的
雕塑空间、环境空间是环境雕塑的物质属性,心理空间(审美空间、行为空间、文化空间)是其精神属性,具有各自的价值或功能。从景观生态上,环境雕塑空间的价值与功能是景观空间
齐白石绘画在1922年通过陈师曾首次带往日本展出,引起轰动。自此以后,齐白石作品相继通过各种途径在日本得到传播。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的疏理,廓清这段史实,希望能有助于人们从
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用型人才,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在教育变革中应运而生,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适应了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