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养老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及养老机构护理员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探究Z-R模型对明晰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的意义。(2)基于Z-R模型构建以养老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为核心的护理服务项目清单,并形成相应的工作记录表,为测算护理员工作量奠定基础。(3)采用工时测量法测算针对介护级别失能老人(不包含失智老人)的合理的护理员与老人配置比率,为优化护理员人力资源配置、落实“以人为本”照护服务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法确定Z-R模型当代应用价值和10个维度的定义及内涵。(2)横断面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并基于调查结果采用专家函询法设计《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项目清单》和《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项目工时测量表》。(3)开展工时研究确定养老机构介护区域护理员工作量,包括每项护理操作的类别、持续时间和观测时间段内发生的频数。将宽放率和机动系数与工时测量的结果相结合确定养老机构介护区域合理的护理员配备比率。(4)在重庆市一家养老机构开展小规模前后对照实验,以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员配置人数为干预方法,评价上述步骤计算的护理员配置比率是否合理,能否改善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需求满意度等结局指标。结果(1)横断面调查共纳入584例失能老人,其中64.2%为女性。样本年龄集中于80-89岁(55.8%),入住养老机构的时长集中在1-3年(58.1%),60%的调查对象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多数老人的家人能做到每月至少探望一次(67.5%)。超过80%的调查对象为半失能老人,并合并有7种以内的慢性病。部分失能老人表示机构内存在过度躯体性照护服务以及心理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现象。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将Z-R模型与横断面调查结果相结合所设计的《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员服务项目清单》共包含11项一级条目、43项二级条目。(2)工时研究中共计观察护理服务时间119.6小时(7176分钟),其中5928分钟(82.6%)为护理员向介护老人提供Z-R模型10个维度服务内容的时间,剩余1248分钟(17.4%)是完成其他项目的时间;共计观察8907项护理员机构内活动,其中8524项(95.7%)是护理员向介护老人提供Z-R模型10个维度服务时观测到的。护理员倾向于对介护等级高的失能老人分配更多的躯体性照护时间和服务频率,却忽略了向此类老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理慰藉。(3)以青杠护养中心为例,介护区24h护理员合理配置数为9人,护理员与失能老人的配置比例约为1:4.5。在护理员每班为老人提供服务时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位介护老人24小时内可获得服务时间由原来的237.12分钟增长至263.46分钟,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及心理需求满意度均有所提升。结论(1)随着科技进步和思想文化的碰撞,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重心与过去相比已明显有了偏移,并呈现出进化性的特点。重心偏移主要表现在精神心理需求正在替代躯体性需求成为失能老人对机构养老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化性主要体现在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无数新兴事物涌入了失能老人的生活,他们的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方式都发生了进化。护理员和机构管理者需要时刻明确消费者的诉求,积极改善和更新服务技能、项目和模式以提升服务质量。(2)本研究是首个基于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专门针对护理员设计服务项目并构建服务项目清单的研究,帮助研究人员、护理员和管理人员清晰、完整的了解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并且为机构及政府管理者合理设计护理员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提供参考,为最优化护理员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分配以提升护理质量和机构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