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令世界为之震叹。人才促进发展,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中语文教育更是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育中,课程目标有着“指路灯”的作用,想要了解语文教育的历史,首先就应当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分析嬗变的原因,并以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审思课程目标的变革,进而提出实践要求。理论上,可以拓展高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视野,丰富语文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语文课程目标的未来变革提供些许借鉴思考。实践上可以为教师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提供思路等。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方法。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并简要介绍怀特海其人。由于怀特海有机哲学内容庞杂本节将仅采撷部分观点以供研究之用,包括过程性原理与相关性原理。第三章为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回眸,笔者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语文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概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编写情况,纵向上厘清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变革的基本脉络。第四章从外部因素及语文自身内部因素分析了语文课程目标演变原因,阐述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变革的影响和作用。影响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主要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和经济,语文自身内部因素包括语文性质、课程观取向及国外教育理论。第五章以怀特海有机哲学视角审思语文课程目标的变革。首先提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应具备“过程视角”,不能仅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变革,还要关注语文自身的发展历史。其次三种取向的课程观不断博弈斗争,需要进行有机内在融合。最后试着分析探讨实践层面上,即语文教学目标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制定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目标的情境性;教师应打破“三类目标”的束缚,设计整体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有一定“留白”,关注教学目标的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