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樟子松作为我国“三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优良树种,其生长和更新状况直接影响防风固沙和环境改善的效果。本文通过采集不同年代栽植的樟子松解析木,对其生长规律、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从樟子松种子萌发、出苗入手,通过设置不同土壤含水率、沙埋深度以及对种子进行不同储存、浸种方式的处理,分析影响其更新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年代生长的樟子松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随树龄增加不断增大。1990s樟子松胸径、树高仍在速生期,而1970s、1960s樟子松已逐渐进入生长平缓期,三个年代樟子松均尚未达到其数量成熟龄,具有很大的培育潜质。(2)将不同年代樟子松胸径、树高总生长量与年龄进行拟合,1990s樟子松拟合较好的方程为二次多项式、Sloboda模型,1970s樟子松拟合较好的方程为Yoshida、 Levacovic A.模型,1960s樟子松拟合较好的方程为Levacovic A.模型(R2>0.990)。(3)温度、日照时数是影响樟子松胸径生长的最主要的因子;温度、日照时数、风速是影响树高生长的最主要的因子;降水、蒸发、温度是影响材积生长的最主要的因子。(4)樟子松种子在土壤含水率为8%~10%时,出苗率最高,为58%,即该土壤含水率为樟子松最适出苗土壤含水率。在自然条件下,单次降雨5mm,表层土壤可达到此含水率。当土壤含水率为2%~6%时,低温储存的种子或经25~300℃水浸种后的种子较其他种子存在出苗优势;当土壤含水率为20%时,种子出苗率仅为19.7%。(5)樟子松种子在无沙土覆盖的条件下,出苗率最高,为68.9%。随着沙埋深度增加,种子出苗率逐渐降低,当超过3cm时,种子不再出苗。樟子松种子在经历低温环境,或在萌发前被湿润又风干后,存在出苗优势。(6)在陕西榆林地区,表层土壤自然含水量为4%,且在樟子松种子主要萌发时期3~4月单次超过5mm降雨,一月不足一次,不能满足樟子松种子萌发、出苗对水分的需求,是制约其天然更新的重要因素;但降水并不是影响其树高、胸径生长的主要因子,因此不同年代栽植的樟子松出现长势良好,天然更新较差的现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陕西榆林樟子松林木生长状况及自然更新存在障碍的原因,还为我国其他地区樟子松的栽植培育、更新管理提供参考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