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八珍汤治疗结直肠癌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安全性观测的变化情况,探讨加味八珍汤治疗结直肠癌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经方活用治疗结直肠癌气血两虚证提供参考数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研究云南省中医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病人72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1)加味八珍汤;(2)康艾注射液,对照组:(1)十一味参芪片;(2)康艾注射液。14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1疗程。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加味八珍汤对结直肠癌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的总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改善中医证候的总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对照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改善不明显;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改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各项中医证候评分:“纳呆”及“心悸”评分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疲乏力”评分比较(P=0.05)、“少气懒言”、“头晕眼花”、“面色无华”及“夜寐不安”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改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眼花”、“面色无华”及“夜寐不安”诸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分析比较对照组:“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分析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治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改善不明显;治疗组:“血红蛋白”计数分析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计数改善不明显;“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析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有改善。3.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比较治疗组KPS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改善明显;对照组KP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改善不明显。4.安全性指标分析治疗组:ALT、AST、BUN、Cr检验指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ALT、AST、BUN、Cr检验指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值均大于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对患者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无特殊不适症状,用药前后,尿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各项指标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加味八珍汤治疗结直肠癌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结直肠癌气血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根据地面地质与物探资料,在盆地内划出北部羌塘坳陷区、中央潜伏隆起区、南部羌塘坳陷区和东北缘斜坡四个一级单元、七个二级单元.指出北部羌塘东部坳陷、南部羌塘东部坳陷为
机电控制CVT采用直流电机作为调速驱动机构,比传统的电控液动CVT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控制性能和更少的零件数目。针对目前机电控制CVT夹紧力不可调的缺点,提出一种CVT夹紧力
以枇杷叶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4个因素影响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并验证该数学模型的有
2016年1月5日至8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家组对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3位《华盛顿协议》组织观察员现场考察观摩了整个认证过程。专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均给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
根据溧水区区域概况、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现状,分析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供用水结构和用水总量等指标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目标的相符性,并结合用水结构研究了水资源开
“两浙”文化在原型构成要素上,具有“博纳兼容”、“经世致用”、“刚柔并济”和“开拓创新”和诗性品格特点。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两浙”文化实际上是一种
二十世纪以来围绕安乐死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歇,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这种争论也愈演愈烈。因为安乐死涉及了太多的法学领域,比如宪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