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著名爱国学者,他通过“非器则道无所寓”的视角将“气”作为现实世界的统一性载体,以“文行忠信”的人事来实现天人关系的统一。他的哲学尊崇人的主体性,并始终以反思自然人性和社会现实为出发点,充分肯定“人之有私”的正当性,为民众政治人格的平等和自然权利的享有提供了理论支持,进而确立了为民立君的政治立场。民本的内在需求促使他将“保民而王”作为执政者执政的合理性依据,并在立君为民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相正”的政治伦理规范和“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制度规范来遏制他引以为祸的君主独裁,形成了君与臣、中央与地方、朝野内外众治的政治体系,从而在认知价值和治国理念的层面上确保了民众的主体性地位。顾炎武以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反思,助使民众成为独立的认识主体,消解固化的伦理纲常对人的价值的剥夺,以豪杰精神激励民众自觉地认知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从而形成以“保天下”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顾炎武思想中深藏的尊君意识使其无法摆脱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在认知价值、治理规范和制衡制度上的理论创新始终是为了维护君主治理的需要,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耻德理念和民主性因素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正确吸收其合理性要素有助于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进而促使国家现代化文明建设实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