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豆纳豆发酵工艺优化及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bloodst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豆是将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接种到煮熟的大豆中,在一定条件下发酵而成的传统豆类发酵食品。具有溶血栓、抗氧化、抗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纳豆中的纳豆激酶具有良好的溶栓功能,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课题选取四种豆类作为发酵原料,对鹰嘴豆纳豆固体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对纳豆激酶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加速储存实验对鲜纳豆及纳豆激酶冻干粉的储存稳定性及储存期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纳豆激酶和纳豆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实验研究豆类种类、蒸煮时间、基质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后熟时间对纳豆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鹰嘴豆发酵纳豆中纳豆激酶含量最高,达986.3 IU/g,比同水平下黄豆发酵纳豆中的纳豆激酶活性高。鹰嘴豆发酵纳豆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6%,发酵温度为34℃,发酵时间为47h,所建立模型预测纳豆激酶活性为978.2 IU/g,实验所得纳豆激酶活性为986.3 IU/g,与理论预测值接近。所建立模型能够预测鹰嘴豆发酵纳豆过程。(2)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工艺优化。采用离心、盐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柱层析对纳豆激酶进行提取纯化,分别对盐析及柱层析进行了工艺优化。盐析法提取纳豆激酶的最优工艺为:v硫酸铵:v粗酶液=2:1,盐析搅拌转速为600 r/min,盐析温度40℃,提取时间16 h时,此工艺下所提取纳豆激酶酶活性为350.2 IU/mL。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纳豆激酶最优工艺为:纳豆激酶上样量1 mL,上样浓度为0.1 g/mL,洗脱剂用量150 mL,洗脱时间500 min,所纯化纳豆激酶酶活达到89032.6 IU/mL,纯度高达90%。(3)利用加速储存实验对鲜纳豆及纳豆激酶冻干粉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加速储存实验估算出鲜纳豆分别在25℃、4℃储存时,酶活损失10%的时间分别为16.6 d和1.28年;酶活损失50%的时间分别为0.26年和7.62年。纳豆激酶冻干粉分别在25℃、4℃储存时,酶活损失10%的时间分别为14.6 d和0.47年;酶活损失50%的时间分别为0.26年和3.11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筛选了一种适合纳豆发酵的豆类——鹰嘴豆,明确了鹰嘴豆发酵纳豆最优工艺,并对纳豆激酶的提取纯化进行了工艺优化,同时利用加速储存实验明确了鲜纳豆及纳豆激酶冻干粉的储存稳定性及储存期。课题的完成为纳豆及纳豆激酶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在聋校职业指导课上开展体验式教学,需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可接受性、先进性、继承与借鉴相结合等六大原则。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是,以需求开设课程、以实践深化体验、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在绩效管理观念、岗位分析、绩效过程、绩效反馈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构建全面有效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更好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加强师
利用产自南非的‘蓝色大花’蓝百合的叶片、根茎基端和花梗培育出正常愈伤组织,然后在继代培养基上培养出愈伤组织;再利用愈伤组织进行切片制作,在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上转接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其为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通过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目的:比较单独应用解剖学评分[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新的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或生理学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II」、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
最近在读了一本远程教育的教材后,我感到远程教育教材的编写者需要更多的专业训练。尽管他们中有许多经过良好训练的课程开发者,但也有些的确需要获得远程教育专业的资格,这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社会呈现出分享、“产消合一”和“Flow”等特征。在“互联网+”背景下,师范院校的小学教师培养存在网络平台与教育资源匮乏、忽视“互联网”信息载体功
针对大角度斜井掘进施工过程中光爆成型质量偏低的现象,通过对井筒在400 m处的施工情况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有针对性的解决钻眼质量低、看线、轮尺不准确不按轮尺图点眼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有关数据和政策的整理和分析,从利润和风险两个角度,得出了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将利益立足于国家和社会,加强诚信意识,双方才能形成银企
目的为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与疫源地类型,以制定防制对策.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病人血清中抗体,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FAT)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