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liang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度学习中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一线教学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自2013年起便开展了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实现从小学到中学全覆盖,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3月高中阶段的深度学习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对深度学习在思想政治学科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深度学习的提出源自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出现的“记住知识但不会用、会用但不懂迁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出现的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浅层水平,对知识的理解大都维持在简单记忆、零散回忆的状态,没有建立学科素养所需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迫切需要深度学习来帮助学生走出低阶层面的学习,以更好地提升高阶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就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两者的关系而言,深度学习是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追求的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理论研究的分析视角集中于内涵、特征、策略、评价等层面。同时,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也不断增多。具体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深度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逐渐重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涉及,但多数一线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仍较为单一,深度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科性、方向性还需深入研究。为此,论文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内涵的四大基本特点:第一,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正确的价值引领;第二,注重对学科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第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第四,注重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在认知层面、理解层次和学习条件方面的对比,详细阐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高”认知、“深”理解、“真”情境三个基本特征。在明确相关概念特征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的实施流程,从而为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基本指南。在具体的实施流程中,准备阶段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的相关原理,进行了主体准备和学习准备。学生是深度学习的主体,因此主体准备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论述,强调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倾向于“怎么想”;学习准备则更注重“如何做”,通过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的准备,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创造条件。在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SOLO分类法等经典理论的指导下,论文开展了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的研究。实施阶段包括确定学习主题、制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组织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设计系列化的学习活动四大内容。其中,学习主题包括主题名称的确定和主题范围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制定需清晰明确,具有素养导向性;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则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和充分调用已有知识;系列化学习活动是深度学习得以发生的重要载体,需要创设层进式的学习情境和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二者缺一不可。评价阶段则从明确学生中心的评价目标、使用可实施的评价内容、采用规范性的评价等级、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论述。评价目标是为了评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内容是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外显的关键行为表现,评价方式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等级则是在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SOLO分类法、新课标的指导下,具体界定了深度学习的层次要求。依据实施流程的基本操作要素,论文以“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学习进行了实践案例的探索与反思。通过学习主题的确定、学习目标的制定、学情的分析、结构化学习内容的组织、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系列化学习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展开论述,把理论上的操作思路细化为课堂的具体学习流程。并结合实践案例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在反思中得出了要围绕目标整体规划主题学习、构建深度学习评价框架两大结论,从而为下一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积累经验。
其他文献
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英语的关键是词汇的学习和掌握。但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是学好英语的一大难点,也是现今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本论文,试图通过词块研究,完善高中词汇学习的认识,使学生的词汇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支撑,把词块应用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实验分析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进行词块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两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据新标准,湖南教育出版社对《普通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进行了全面修订。2019年新版地理教科书《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已通过教育部审查并投放实验省份使用,预计2022年全国各省份将陆续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实现教学目标,落实课标要求,系统研究湘教版新旧高中地理教材,揭示两者的异同,总结新教材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教育部于2017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它强调,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力于培养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为此,教师们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即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但案例教学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因此,
随着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赢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我国教育改革处于纵向发展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体现。地理核心素养以人地协调观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具备国家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问题是创新的来源。提问是表达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提问是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我国乡村教育的现状满目苍凉,而乡村教师是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乡村英语教师应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技能,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以保证乡村教育的顺利推行,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那么乡村教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应然角色是什么,是否存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角色偏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制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核心要素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新课标中提倡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那么,利用项目学习来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找到基于项目学习的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单独对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建立一个包括下胫腓联合韧带、胫腓骨远端及距骨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的仿真模型,研究下胫腓联合韧带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信息,结合Mimics、Geomagic Studio软件,建立包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不断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得到不断提高,但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在课堂中沉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即使是在以动手实践为中心的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现象也时有发现。以往对课堂沉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数英等考试科目,而对科创课等非考试科目的研究是极少的。虽然科创课还未被纳入中考范围内,但是科创课对于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中提出“教学要重能力甚于重知识”,即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对比新旧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后发现,新课标中所描述的地理学科特性由原来的“区域性”改为“地域性”,并对地域性做出解释:学习地理是为了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关注地理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最终揭示地理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突出地理空间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地理空间思维的相关内容比例增加,指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