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湍流燃烧及碳烟生成模拟研究

来源 :东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25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作为我国储藏丰富的常规化石燃料,其消费总量的50%以上被用来燃烧发电。碳烟被定义为煤、石油等碳氢燃料热解或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碳质颗粒,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工业生产具有很大影响。超细碳烟颗粒可深入到肺中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另外,碳烟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燃烧设备中碳烟的存在对其热效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碳烟的生成过程以及影响碳烟生成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降低碳烟排放,提高燃烧设备燃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构建煤粉燃烧数学模型,将碳烟生成模型进行描述,应用ANSYS Fluent软件对煤粉射流燃烧器进行稳态数值模拟,并将Moss-Brookes碳烟模型结合脱氢加乙炔(H-abstraction-C2H2-addition,HACA)机理研究其中碳烟形成特性。模拟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验证了构建的煤粉燃烧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煤粉点火方式对着火稳定有很大影响,在燃烧器中心存在狭长高温区。碳烟表面生长在燃烧器中心偏下游处达最大值,碳烟氧化伴随着碳烟生长进行,乙炔、氢气及氢原子浓度变化验证了HACA机理的适用性。然后,对燃烧器模型加密后进行冷态流场大涡模拟(LES),将Moss-Brookes碳烟模型与LES-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模型结合对其进行热态模拟,大涡模拟冷态平均速度和实验测量值对比显示大涡模拟能够较好预测流场中流体的速度分布,且将大尺度涡直观地反映出来。热态模拟显示高温多集中分布在轴线附近的狭长区域,并更好地展现出温度场的脉动性能,且OH自由基分布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接着,分别采用矩方法碳烟模型和Moss-Brookes模型对某一旋流煤粉燃烧炉火焰进行稳态数值模拟,并研究了旋流作用及碳烟对炉内辐射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燃烧炉喷口处旋流二次风对温度场和组分场以及碳烟颗粒分布作用明显。碳烟质量密度主要分布在燃烧炉入口处到炉主体1/4中心空间处,碳烟表面积存在随着旋流二次风在较窄的区域内先增大然后逐渐扩散减小的趋势。碳烟成核、表面生长和氧化在时空上具有连续性,且碳烟体积分数与炉内发射辐射呈正相关性。最后,对燃烧炉大涡模拟分析火焰特性并对不同燃料当量比下碳烟生成与辐射特性和温度场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大涡模拟中考虑湍流脉动,煤粉火焰最高温度大幅降低,且考虑碳烟生成使最高温度再次降低了127 K。碳烟成核、表面生长和氧化均主要存在于燃烧炉主体空间高温区域,且具有一致的连贯性。不同燃料当量比对火焰温度场影响很大,但碳烟体积分数分布趋势相近。
其他文献
2016年“互联网+”的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零售业就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线上零售巨头阿里巴巴、唯品会及京东等品牌不断推陈出新,占领了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传统线下零售企业为了保持市场地位,开始纷纷开拓线上业务,向新零售企业转型。评估转型前后的零售企业价值,可以评价转型成果,及时扫清转型过程的障碍。同时,评估结果可以为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支撑。现代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自成
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日渐减少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储能系统作为提高电力工业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得到了大力推广。而且电池储能系统由于安装方便,反应迅速等优点被业界所关注。由于储能系统可以应用多种场景,而且电池种类多样,具有显著的技术性差异,储能系统在电力市场中的定位仍不清晰,都阻碍着储能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对储能系统不仅要考虑经济价值和技术特性,更要考虑场景特点对储能技术的倾向。为对应的场景选择合适的储
自然工质CO_2,其ODP值为0,GWP值为1,且表面张力低,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质。但与传统制冷剂相比,CO_2有着十分不同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过程易发生干涸使其换热能力大幅下降,因此,研究CO_2流动沸腾干涸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O_2流动沸腾换热干涸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如下:(1)目前关于CO_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研究很多,但各自工况范围有限,所以,建立了包含4986个数据点的CO_2
生物质的含水量较高,在直燃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湿烟气,但由于低温腐蚀等原因,目前,这部分烟气排烟温度大多在120℃以上,只有少部分燃煤电站设置低温省煤器将排烟温度降至90℃左右,浪费了大量的余热,尤其是其中的潜热。通过冷凝换热设备回收这部分潜热,降低排烟温度,可有效的提高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利用率。本文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单管管外含湿烟气的冷凝换热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东北地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化石能源消耗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发电发展迅猛,但新能源发电存在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给并网消纳带来了难题。目前,热电厂通过配置储热罐进行灵活调峰、解决消纳问题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储热罐储热、放热过程的效率大小,将直接影响机组分担热负荷的程度,即火电调峰的程度,进而影响消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基于增大储热罐效率的目的,本文对影响储热罐的因素
多孔介质流体流动广泛涉及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为多孔介质内部结构复杂,在多孔介质-自由流复合通道内的界面附近存在复杂的热质交换行为。并且,由于多孔介质内及通道内界面处的传热模型和热边界条件并不统一,因此对通道内模型及界面条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局部非热平衡(LTNE)模型对多孔介质-自由流复合通道内流体的强迫流动传热特性进行研究,特别研究了不同热流边界条件
换热器作为工业生产领域中关键的节能设备之一,在热量的回收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然水是热力工程中最易获得且成本最低的传热工质,但其中普遍含有多种溶解无机盐及其他杂质。工质与换热表面发生热量交换时,具有反常溶解性的无机盐易在换热表面上沉积导致换热表面结垢。结垢表面具有更高的传热过程热阻,工质流动阻力也因此增加,其在恶化换热设备传热性能的同时亦加剧了工质输运设备的能耗。因此,针对换热设备结垢
微通道换热器因其结构简单,易于封装且具有高效的换热能力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器材和微机电子等诸多领域。但是,随着微电子器件在有限体积内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热负荷对换热设备提出了新的考验。简单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已经难以满足其散热需求,因此,亟需设计出换热性能更优的微通道以解决当今的芯片散热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布置有新型类卵形肋柱的微通道换热器(microchannel with oval
储热技术是未来协调能源供需平衡、解决可再生能源时空不匹配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众多储热技术中,填充床储热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换热面积大、传热性能好、设备需求低等优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填充床储热的性能因减少了成本消耗、避免了时间浪费而成为近年来研究工作的主流和焦点。综上,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构建封装球形相变胶囊的填充床储热装置的物理模型。基于Schumann模型,考虑球形相变胶囊和
换热器的颗粒污垢积聚会引发燃料消耗,导致流动阻力和维护成本支出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应对换热设备颗粒污垢的方法仍然十分有限。改性表面技术的发展为抑制换热设备颗粒污垢的积聚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采用化学复合镀的方法在尺寸为(30×30×0.2)mm3的316不锈钢试样上制备Ni-P-TiO_2复合纳米改性表面,并对该表面的表面性能进行分析。在室温下,通过在冷却水中加入粒径为50nm、浓度为1g/L的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