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成为文化主因的时代,即视觉文化时代,并被日益丰富的视觉形象包围着。视觉文化的兴起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它更成为当代文化裂变的核心纽带。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以功能性造型方式为中心任务的工业设计构筑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关于产品的景观(spectacles)世界,产品因其极具吸引力的外观和独特的视觉建构方式,成为充满着形式性、功能性、意义性和特有观看方式的视觉文本。视觉性是视觉文化的核心,当以视觉文化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工业设计时,“产品视觉性”成为一个最本质的概念。产品视觉性的表层结构指向产品可视化的外观,包括形状、色彩、质感等,既要体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也要体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产品视觉性的深层结构指向形成产品观看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现代—后现代构成的社会维度、生产—消费构成的经济维度、设计师—公众构成的主体维度。由于视觉化向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呈现审美化趋势,而工业设计正是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艺术,因此,日常生活构成了工业设计产品观看的场景与环境。产品作为日常生活观看的视觉对象,以它的外观作为可观看的内容,外观即形象,总会涉及品味、风格、美与适用等方面,具有符号的特性,满足了人们自我表征的需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审美需求。当然,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产品观看是在设计语言的理解范围内进行,并通过对产品外观的整体性认知来完成的。为诱导人们进行产品观看,卖场提供了产品消费性的展示空间,各种设计展览活动成为产品艺术审美性的展示通道,而广告则充当起了推荐与再塑产品的最重要的展示媒介。随着数字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大批依托于数字技术而生成的数码产品纷纷涌现,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产品新景观。数码产品作为传输、存储、编制、解码数字信息的载体,与传统产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自然层面、习惯层面和意义层面上,分别采用了以界面连接软硬件、以虚拟空间创造真实视觉体验等有别于传统产品的视觉建构方式,展现了数字化生存中的产品形象,并表征了新电子表现主义、信息化生活方式、科技消费等文化特性。由此我们发现,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工业设计发生了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视觉转向。具体来说,这种从“可见”向“不可见”的深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产品属性方面,发生了从“真实”到“虚拟”的跨越;在设计内容方面,发生了从“有形”到“无形”的拓展。而与此相对应,产品的文化实践也呈现出从形式到意义、从“物质性”向“非物质性”、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向。工业设计的视觉转向预示着产品需要为视觉注入一些新的内容,视觉将成为“新感性”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与“新感性”共同来引领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