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铅(lead,Pb)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分布在环境中。铅因其熔点低、易获取、耐腐蚀的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冶炼、化工、铅蓄电池制造等行业,在中国,铅工业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已成为职业病防治领域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将了解铅酸蓄电池企业铅暴露状况,明确所有涉铅岗位的铅危害程度,探讨相同外暴露条件下不同血铅水平与microRNA表达量及其成熟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为职业性铅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铅酸蓄电池企业涉铅岗位铅浓度危害分级调查检测某铅酸蓄电池企业所有涉铅岗位铅浓度,并依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危害分级,确定重点防护和治理岗位。2.相同外暴露条件下不同血铅水平与microRNA表达量的关联性研究以多个铅酸蓄电池企业外暴露条件相同的铅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血铅水平较高的前10%铅作业工人作为高血铅组,选取血铅水平较低的后10%铅作业工人作为低血铅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两组microRNAs表达谱的差异,并通过PCR技术对芯片结果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所筛选的microRNA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探讨其可能影响的下游基因及相应信号通路。3.相同外暴露条件下不同血铅水平与microRNA成熟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根据文献报道,选择microRNA成熟过程中的5个关键基因:DROSHA、DICER、XPO5、RAN及GEMIN4,根据 NCBI SNP 和 1000 Genomes 数据库,利用 Haploview4.2软件筛选出MAF>0.05且最小基因频率携带人数大于10的SNP位点。在高血铅组和低血铅组中进行基因分型,通过Logistic回归方式探讨microRNA成熟相关基因的SNPs与血铅水平之间的关联。结果1.铅酸蓄电池企业涉铅岗位铅浓度危害分级调查在所有涉铅岗位中,铸板、和膏、磨片、分刷片、焊接、套管等工作岗位铅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分级结果显示:铸板与套管岗位属于轻度危害作业,和膏、分刷片、焊接、磨片等工作岗位属于中度危害作业,其他岗位为相对无害作业。2.相同外暴露条件下不同血铅水平与microRNA表达量的关联性研究基因芯片结果显示,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相比,有16种microRNAs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 microRNA-520、microRNA-211、microRNA-148、microRNA-141 的差异倍数为 5.41,3.46,2.52,2.17,microRNA-572、microRNA-130b 的差异倍数 0.39,0.45。PCR验证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两组间microRNA-520、microRNA-211、microRNA-148及microRNA-57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 microRNA-520、microRNA-211、microRNA-148 分别可能与 SUMO 途径、Bcl-2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途径有关,microRNA-572与任何重要的信号通路不匹配。3.相同外暴露条件下不同血铅水平与microRNA成熟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在microRNA成熟相关基因SNPs中,仅XP05 rs2257082位点基因型在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中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C等位基因OR(95%CI)为1.63(1.07~2.47)P=0.022,CC基因型铅作业工人高血铅的危险性是TT基因型的2.6倍,其OR(95%CI)为 2.6(1.08~6.28)P=0.034。结论1.在该铅酸蓄电池企业中,套管、铸板、和膏、分刷片、焊接和磨片工作岗位铅浓度较高且可能对铅作业工人健康造成损害,需进行重点治理。2.microRNA-520、microRNA-211、microRNA-148 表达量在相同外暴露条件下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工人体内存在显著差异,可进一步作为职业性铅中毒的早期诊断性标志物进行深入研究。3.microRNA成熟相关基因XPO5 rs2257082中C等位基因在铅暴露中是危险因素,可为涉铅工人岗前筛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