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的归因倾向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富差距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大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已引起广泛的分配不公平感及仇富、仇官等社会心态。根据分配不公平感的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人们对贫富差距的归因倾向对于其分配不公平感具有有力的预测作用。因此,了解不同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的归因倾向,对于执政者准确地监测并有效地疏导和消解公众的不公平感受,进而培育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归因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关于社会阶层与归因倾向的研究还较少,关于社会阶层与贫富差距归因倾向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研究基于文化与归因这一大的理论背景,聚焦于社会阶层这一重要的亚文化变量和贫富差距这一特定的社会现实情境,通过六个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的归因倾向。   研究一调查了1781名城乡居民,自编了贫富差距归因问卷,并初步探讨了社会阶层(包括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与贫富差距归因倾向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为外部的环境因素,如资源分配不公、有无关系或门路、个人的家庭背景或出身不同,等等,但客观社会阶层的高低与人们对贫富差距的归因倾向并没有稳定一致的关联。为了进一步揭示主观社会阶层与贫富差距归因倾向的因果关系,研究二以73名中等阶层的普通成人为被试,对被试的主观阶层进行实验操纵,考察其主观阶层体验对贫富差距归因倾向的影响,结果也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更倾向于对贫富差距进行外部归因。   研究三、研究四和研究五主要从认知和动机的角度,进一步对主观社会阶层影响贫富差距归因倾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其中,研究三以60名典型的高低阶层人群为被试,采用眼动和行为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分析-整体认知风格的作用;研究四以147名中等阶层的普通成人为被试,采用情境实验法,考察了自利动机的作用;研究五调查了831名城乡居民,修订了国外的控制感量表,并检验了控制感的中介作用。以上三个研究的结果表明,主观社会阶层较低的人,之所以更倾向于对贫富差距进行外部归因,主要不在于分析-整体认知风格和自利动机的作用,而在于其个人控制感较低,即控制感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认知风格和自利动机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未得到很好的验证,有待于后续的研究进一步检验。   基于控制感在主观社会阶层与贫富差距外部归因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六以9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境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考察了社会限制对于弱势阶层贫富差距外部归因倾向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促进弱势阶层减少贫富差距外部归因倾向的公共管理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发现,社会限制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具体而言,在社会限制相对较少的情境下,弱势阶层对贫富差距的外部归因倾向会明显减少,表明减少社会限制可以促进弱势阶层减少贫富差距外部归因倾向。   综上所述,以上六个研究围绕社会阶层与贫富差距归因倾向的关系,实质上探讨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三大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触屏手机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从传统的PC平台获取信息,转移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浏览的手机平台,各种应用类型APP的开发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因此移动学习作
该文采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影的方法,拍摄了参加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的六名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比赛过程.应用爱捷运动测量分析系统进行了三维定量技术分析处理.通过对某一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