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充分运用地质、测井以及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将测井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古生物学、沉积学等理论相结合,按照从宏观—微观、从单井—多井一区域目的层的研究思路,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物性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储层分为三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评价,为该区的滚动勘探和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依据,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长4+5油层组为一套河流入湖后形成的湖泊三角洲沉积,其中长4+5下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长4+5上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储层主要为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表明,长4+5油层组储层岩石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3.根据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区长4+5储层砂岩已达晚成岩A期,在埋藏成岩过程中,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机械压实作用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4.根据区内取心井砂岩样品的实测物性分析结果,研究区长4+5油层组储层物性较差,主要为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储层。5.根据岩石铸体薄片及毛管压力分析资料,本区长4+5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可分为:粒间孔,可识别的次生溶孔,晶间孔,以粒间孔为主: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类型主要为小孔中细喉型和小孔微细喉型。6.将研究区长6储层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储层,最有利储集层分布于正172—正186—正298井区及正72井—3002井—正90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