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胃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范畴的“癥瘕”、“伏梁”、“积聚”、“噎嗝”、“胃脘痛”等。胃癌治疗最主要的方法是手术治疗,但由于胃癌诊断大多分期较晚,故放化疗就成为了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放疗在减少局部的复发以及远处转移,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手术治疗后进行同步的放化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放疗成为胃癌手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研究目的: 1、系统的总结和归类胃癌术后患者放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以便今后更好的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2、统计整理放疗前胃癌的证型特点,从而推测手术对患者证型的影响,帮助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 3、统计整理放疗后胃癌证型的分布特点,分析总结放疗对胃癌证型的影响,从而为今后辨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或在放疗期间进行中医干预。 4、观察胃癌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统计入组病例,将纳入病历中需调查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号、登记、建档。 2)患者在入院后第1天及放疗结束后1周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入院放射治疗前、后分别辨证1次。放疗选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适形放疗,采用6MV-X射线,放疗靶区包括原发灶(瘤床)和淋巴引流区,放疗剂量为180CGy/F,共4500CGy/25F,持续五周。 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的比较采X2检验,等级资料则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使用SPSS统计软件,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胃癌术后中医证型分类:胃癌术后患者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三类,第一类为气血两虚型,气血两虚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纳少乏味,或有面浮肢肿。舌淡少苔,脉细弱。第二类为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第三类为痰浊中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身重,胃脘部痞满疼痛,口淡少食,腹胀便溏,泛吐黏痰,呕吐宿食。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2)胃癌术后放疗前后证型分布比较,放疗前为气血两虚证>湿热蕴结证>胃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肝胃不和证;放疗后为湿热蕴结证>胃阴亏虚证>气血两虚证>痰浊中阻证>肝胃不和证。胃癌放疗前、后的证候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前以气血两虚、湿热蕴结、痰浊中阻证为主;放疗后以胃阴亏虚、湿热蕴结证为主。 3)胃癌患者病理分期也与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Ⅰ、Ⅱ期辨证多属实证,如肝胃不和、痰浊中阻、湿热蕴结等;Ⅲ期患者辨证则多属虚证如胃阴亏虚、气血两虚等。 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胃癌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早期胃癌多表现为标实证,如肝胃不和、痰浊中阻、湿热蕴结证,中晚期则表现为本虚为主,如气血两虚证,因此,放疗前以气血两虚、湿热蕴结、痰浊中阻证为主,而放射线性属“热”,我们临床利用其温通散结的作用进行治疗,因此,放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以胃阴亏虚、湿热蕴结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