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席勒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分析。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去寻求自由,是整个德国古典美学的精髓。1793年,德国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美育”概念,并以此为基点建立了一整套审美教育理论。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便是历来人们执着追求的理想----自由。自由,是席勒毕生追求的目标,对自由的思考,亦贯穿其生命始终。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达到自由的最合适的途径。最终他找到了审美与艺术,并旗帜鲜明地把美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希冀通过审美和艺术去弥合人的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分裂,改变现实中人们所处的异化困境,达到人类最美好的自由王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在考察席勒的美育思想时,其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是不可回避的,这是席勒思想产生的现实和理论的土壤。席勒生活在十八世纪后期德国政治四分五裂、经济严重萧条、文化发展落后的社会现状之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又让席勒由最初的兴奋和希望转而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于是他开始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人的自由问题:如何避免用不自由的手段去达到自由的目的?席勒的自由观念不是孤立的,它处在前后相继的源流当中,因而现实的政治自由和抽象的思想自由成为他的自由观念发展的两条主要线索。卢梭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温克尔曼崇尚的希腊自由理想以及康德深邃的哲学思想都对席勒自由思想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席勒把古希腊看作是一块理想之地。在那里,人的生存方式是审美的,人性也是自由完善的。而资本主义文明却使现代人丧失了人性的这种和谐与完整。席勒认为,只有以美的艺术为工具,以审美教育为途径才能在现存制度下恢复人性的完整,培养高尚的人格,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那么,美何以能够完成人性培养的巨大职能呢?原因则在于美是由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相互对立相互作用中、两种对立原则的结合中产生的,联结着感性与理性两种对立状态。人通过审美活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均被扬弃,消除了两者的对立,达到完善的结合,从而进入自由境界。因此,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改变人性分裂的状态,重塑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人格,以实现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社会理想。 席勒将审美与艺术提到一个不恰当的高度,试图用审美与艺术去拯救异化社会中异化的人性,这无疑是带有乌托邦的空想色彩的。审美自然可以带来个体的精神自由,但难以导致社会群体的现实自由。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分析入手,提出扬弃私有财产以达到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他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对席勒美学中一些重要命题的继承,更是一种巨大的发展和超越。在马克思那里,审美王国已不再是不可企及的理想与幻想,而是真正能够实现、并且已在逐步实现的美好的未来社会。马克思也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设想他的理想社会的。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不缺乏审美元素的国度,审美救世曾经是一种高尚的选择,在新时期,审美也应该能够对我们实现完美人性、塑造理想人格、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