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iterary Stylistic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Style on Francis Bacon's of Studies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akk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风格翻译的论述贯穿整个翻译史。风格翻译是否恰当是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古今中外的著名翻译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十分注重对原著风格再现的研究,并且对其重要性做出了精辟的论述.然而,由于对风格的定义向来众口不一,对于译文再现原文风格的评价也各有侧重。作者通过考查中外学者关于风格的研究及中西方翻译史中涉及风格翻译的论述,提出以文体—语言的研究模式分析风格外在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亦被奉为英国随笔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培根论说文集》是其主要文学著作,为他赢得了不朽的文学声誉。文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构成格言式文体。此外大量修辞手段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并且强化了主题。这种简约明晰的风格甚至影响到后来皇家学会科学家们的写作规范。论文的研究对象即“Essays”的水天同译本和曹明伦译本,作为译作的佳品是绝佳的范例。本文从分析培根的“Essays”的风格入手,借助文学文体学的理论主要从句法和修辞两个角度比较两个译本对于培根语言风格的把握和再现。在句法层次上主要讨论了对原文并列句,省略句,和复合句的翻译;在修辞层次上主要讨论了对原文排比句,比喻和对照的翻译。本文还探讨了目的语在特定文体不同译本中的使用及表现形式对风格翻译的影响,由此进一步对文学翻译尤其是散文随笔翻译中如何恰如其分的把握和再现原作的风格进行了讨论。同时通过比较两个译本中的相关译文,讨论了译者在“原文风格”与“译文风格”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了再现原文风格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  结语部分强调描写性译学研究对译本采取了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有利于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带动对经典的诠释,利于经典走向大众。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指导下探讨《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  绰号也叫“外号”,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补充名。人物绰号,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
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起,西方翻译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文化转向。一些学派提出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代表性的有:以Even-Zohar和Gideon Toury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
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在其一生的创作过程中,他不断地变换写作主题,创新写作技巧。他将儿童作为写作主题就是对自己“国际主题
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德里罗以及他的作品得到了实质性的认可。他的创作主要关注晚期资本主义,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的代表性现象消费主义和恐怖主义进行批
长久以来,因其在历史上的特殊遭遇和经历,非裔美国人对自己的身份一直很迷茫和困惑。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黑人文化认同这一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人们纷纷著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