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烷硫基亚甲基丙二酸异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羧酸配合物和配位聚合物具有性质独特、结构多样化、不寻常的性质等特点,它们在非线性光学材料、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分子载体、存储气体、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对羧酸配合物和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本论文采用常规的溶液合成方法,首先设计合成了一个以含有二硫缩烯酮结构的丙二酸类配体和过渡金属铁(Ⅲ)离子的单核配合物,再以此单核配合物作为配体设计合成了三个异多核配合物和配位聚合物。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晶体结构表征,并对其部分性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1.配合物Na[Fe(HDYM)2(DYM)]·10H2O(H2DYM=2-(1,3-二硫己环-2-亚甲基)丙二酸)的中心Fe(Ⅲ)离子与三个配体DYM中的共六个羧基氧原子配位,空间构型是一个扭曲的八面体。每个DYM和FeⅢ离子形成一个具有共轭体系的六元螯合环。在配合物中还有钠与羧基氧水分子参加了配位,配位数为六。空间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2.异多核配合物Co3Fe2(dyma)6(H2O)14]·7H2O[H2dyma=2-(1,3-二戊环-2-亚甲基)丙二酸]的每个分子中的中心金属离子都是六配位的。空间构型都为扭曲的八面体。Fe(1)和Fe(2)分别和三个dyma的两个羧基氧螯合,形成六个具有共轭体系的六元螯合环。钴离子有两种配位方式,Co(1)离子和Co(2)离子分别与和铁离子参加配位的一个dyma采取μ-羧基-O桥联配位再和五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Co(3)离子分别和参加Fe(1)和Fe(2)配位的另两个dyma采取μ-羧基-O桥联再和四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3.配合物{[NaFe2Mn2(Hdyma)(dyma)5(H2O)10]·6H2O}n通过O(12)桥联形成了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锰离子是以W字型排列。铁、锰离子和dyma采取1,5-螯合、1,3-双齿螯合、顺-反桥联多种配位方式。铁和锰离子都是六配位的,空间构型都为扭曲的八面体。钠离子与一个羧基采取1,3-螯合配位,再与三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配位数是五,空间构型为变形的三角双锥。4.配位聚合物{[Zn2Fe2(Hdyma)2(dyma)4(H2O)2]·10H2O}n的中心铁离子Fe(1)和Fe(2)仍是六配位的,空间构型是扭曲的八面体。中心离子Zn(1)和Zn(2)是四配位的,每个锌离子分别与和铁参加配位的三个dyma采取μ-羧基-O桥联再和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空间构型为四面体。在这些配合物中,羧基氧、配位水分子和晶格水分子之间存在大量的氢键相互作用。另外,在同一配体中的二烷硫基的硫原子和羧基氧原子之间存在分子内的S…O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力,使配合物更加稳定。
其他文献
目的:对2002~2006年国内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检索、筛选得出文献222篇并制定量表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1)方法学方面:206篇(92.7%)文献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一种自我革新和发展,它既保持了传统学徒制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优点,又突出了学校知识教育。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并在降低失业率
《锻炼锻炼》是一个充满紧张的复杂文本。它的潜文本意义与其表层的意识形态形成有力的对峙,显示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赵树理小说丰富的阐释可能性。然而这种潜文本并不是赵树
论文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组中某电池单体过充致爆的热失控燃爆连锁反应,分析了燃爆时间与充电电流的关联关系,以及过充促发热失控时电池壳体的温度与导致燃爆时间。结果表明,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培育适宜的科技创新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创新活力主要因素,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制度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文化倾向十分不利于科技创新发
文物数字化已成为文保研究中的重要工作,三维扫描技术是文物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分析了文物数字化的现状,阐述了三维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并利用VIVID9i三维扫描仪对文物进行扫描
为深入研究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从博弈视角出发,把师生关系的课堂表现看作是一种隐性的博弈行为。通过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学的个案研究,深层次分析课
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品位应是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高格调.本文按自我认识从书籍装帧的发展,演变过程说明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品位及其重要意义.书籍的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造
目的分析推拿配合四磨汤治疗小儿乳食积滞型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乳食积滞型腹痛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依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
<正>1病历摘要刘某某,女,56岁。2005年2月28日初诊。舌体前半部发麻已历十载,多处求治无效,近1年来又添舌痛之症,火辣不舒,病友介绍前来延请周老诊治。诉口唇干燥,夜晚尤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