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后的水源水库—李家河水库的藻类群落结构在人工诱导自然混合期、人工诱导自然分层期和人工诱导强制混合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在2018年9月~2019年8月对李家河水库坝前最深点进行分层采样。通过对水库水体藻类群落及水质指标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监测,探究水源水库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后各时期水库藻类种群结构演替特征与水质等环境因子的演变,明确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水源水库扬水曝气技术控藻的必要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人工诱导状态下水库水质演变特征及其水质评价;2)人工诱导状态下水库藻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规律;3)扬水曝气系统控藻效果研究。本文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李家河水库水体在人工诱导自然混合期期间,水体持续混合,水质持续改善,水温和光强降低,以上环境因素的变化促使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演替;人工诱导自然分层期,水体稳定分层形成,期间藻类易于爆发,斜温层由于沉积藻类积聚呈厌氧状态,且斜温层的存在阻隔了溶解氧和营养盐等的传递,底部呈厌氧状态,污染物质释放,营养盐浓度升高;人工诱导强制混合期,随着扬水曝气系统的持续运行,水库底层水体的厌氧或缺氧状态得以改善,水库底层的溶解氧浓度升高,抑制了底层底泥中污染物质的释放。(2)李家河水库藻密度在人工诱导自然混合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最低达70×10~4个/L,硅藻门的小环藻和绿藻门的小球藻为该时期的主要优势藻种,占比超过80%;人工诱导自然分层期,李家河水库藻密度持续升高,继而达到峰值3200×10~4个/L,该时期的主要优势藻种为硅藻门的针杆藻和绿藻门的小球藻,占比超过80%,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人工诱导强制混合期,随着水体的持续混合,藻密度持续衰减,此时期优势藻种变为小球藻。(3)人工诱导强制混合期,扬水曝气技术能直接给水体厌氧区充氧,从而消除水体底部的厌氧环境,达到抑制沉积底泥中污染物质释放的效果,另一方面,扬水曝气技术能促进水体混合,从而将表层高藻密度区域的藻类迁移至底层无光低温区域,达到抑制藻类繁殖的效果,在2019年扬水曝气系统运行人工诱导强制混合期间,李家河水库藻密度大幅削减,藻密度由最高的3200×10~4个/L降至56×10~4个/L左右,对藻类的削减率达98%,同时,藻类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原先的优势藻种硅藻门的针杆藻占比大幅降低,绿藻门的小球藻取而代之成为主要的优势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