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纪录片中的“个人化”表达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qx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随着单反、DV等拍摄设备的普及,民间影像得以蓬勃发展,个人化的叙事视角在社会中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把镜头聚焦在微观的个体上,以亲人、朋友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这类纪录片不同于传统类型的纪录片,是创作者有选择性地记录身边的个体生活,再通过后期剪辑去呈现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琐碎的日常生活来体现最为朴实却也最真切的情感。如今,纪录片创作者以真实身份出现在片中,以“个人化”视角观察记录身边亲人和朋友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如陆庆屹导演的《四个春天》,摄影师焦波的《俺爹俺娘》以及杨丽娜导演的《家庭录像带》等。而“个人化”表达将是对于纪录片创作的丰富,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看见更多的真实。创作者参与其中,相当于多了一个角色呈现,创作者的创作情感也成为纪录片创作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创作者个人与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而产生的张力,也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笔者通过结合毕业作品《来路孤独》的实践创作,将讨论在还原真实的过程中,主观介入与“个人化”视角所引起的对于纪录片本体的一些思考以及“个人化”表达的创作对于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艾青和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具有相近的文学特征,但他们代表中国新诗的两种走向;艾青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比较大,他的诗歌的散文化比较浓;而臧克家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较大,他不支持诗歌的散文化。艾青和臧克家诗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此论文中对他们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在绪论部分,被提到了选题的目的、选题的意义、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