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与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抗战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促使中国与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抗日叙事文学具有重大意义及研究价值。中国的抗日叙事文学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与朝鲜的《游击队五兄弟》都呈现了抗日战争中牺牲自我,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胜利,保家卫国的经典英雄形象。《狼牙山五壮士》通过五名革命英雄的壮举,从他们的幼年经历到成长为革命英雄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全民族抗日的必要性。通过作品强调了为民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抗战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促使中国与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抗日叙事文学具有重大意义及研究价值。中国的抗日叙事文学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与朝鲜的《游击队五兄弟》都呈现了抗日战争中牺牲自我,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胜利,保家卫国的经典英雄形象。《狼牙山五壮士》通过五名革命英雄的壮举,从他们的幼年经历到成长为革命英雄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全民族抗日的必要性。通过作品强调了为民族而斗争的“全民”英雄在革命胜利中的重要性。而在《游击队五兄弟》则通过主人公们在革命成长道路上的变化与进步,塑造了忠于领导者的忠臣形象。在金日成将军的正确领导与战略之下,抗日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两部作品在体现“抗日”主题的同时又创造出不同的抗日叙事文学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分析两部作品创作背景及选定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中国与朝鲜的抗日叙事”,简析中国与朝鲜的以抗日叙事为题材的文学的概况及特征。中国的抗日叙事分为抗日战争初期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各得出中国的抗日叙事从“写实”,“写事”发展转变为“写人”。从历史叙事转变发展为文学叙事的特征。朝鲜的抗日叙事最突出的特征则是在金日成主体思想下“以领袖为中心”的抗日文学叙事题材文学的迅速发展。第三章为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革命成长叙事比较研究。将革命成长过程以“死亡-再生”的叙事结构分析。《狼牙山五壮士》主人公通过阶级与民族意识的觉醒而走上革命成长道路,而《游击队五兄弟》则通过金日成将军的领导与教育下通过觉醒,实现再生走上革命道路。这则是在同样的“死亡与再生”叙事结构中两部作品所表现出的差异。第四章为通过比较文学的主题学中“英雄”母题分析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分析同年代抗日人物和主要人物关系所表现的不同性质的英雄形象。《狼牙山五壮士》主要通过“全民”英雄叙事来赋予时代精神。《游击队五兄弟》则强调忠于“领袖”的忠臣形象来彰显金日成领袖在抗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比较可看出两部作品强调的英雄形象是不同的。《狼牙山五壮士》通过“人民英雄与群众”的人物关系中强调了全民抗战取得胜利的人民的英雄形象,《游击队五兄弟》则通过“领导者与忠臣”的人物关系中强调了忠于领导者实现革命胜利的忠臣形象。通过对两部作品抗日叙事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中,朝同为“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抗日叙事文学会在政治,文化等多种影响下形成多重变化及创造出不同的时代意义与文学价值。
其他文献
在一国两制的大背景下,我国形成“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特殊格局。其中,内地与香港这两大法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因而对民商事判决的自由流通有着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然而由于两地法律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异,民商事判决的认可与执行在实践中举步维艰,在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两地民商事判决的自由流通成为两地的共同愿景。本文在详尽阐述了内地与香港民商事判决认可与执行的特殊性、现状、存在
空间概念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故而空间表达也成为所有语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认知方式、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不同民族的空间表达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外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常发生空间表达的误用。其中,汉、日语中用同一汉字来表示空间内部的“中(zhong)”、「中(naka)」便是其中一种。二者不但所使用的汉字相同,而且意思也较为相似。这使得中国日语学习者常习惯用汉语的“中(zhang)
我国本地特色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性、音乐教材的高度统一性导致了音乐课堂的单一性。这要求音乐教师在保证教学目的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创新课堂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兼顾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推进音乐课程改革,在基本课程改革要求下将本地音乐应用到音乐教育课程,建立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巴蜀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地区特色音乐资源,这对于当地引入本地音乐资源,进行音乐课程
美国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有大范围的受众基础,其影响力也是十分强大。罪案剧一直是热门的美剧题材,在我国也有广泛传播和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近年来,女性意识不断崛起,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也蔓延到世界各国。这种思想革新也体现在美剧中,因此本文将视角聚焦于女性主义视域下罪案剧的变化,并将这一体现女性主义和罪案剧相结合的类型,进行了定义和全面分析,从文化内涵、主题设定、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四大方面来研究
在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为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国家汉办提出了“六大转变”,其中第六个转变便是“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教学转变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所以,不管是在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过程中,还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对多媒体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主要是对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多媒体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访谈
高等学校党外代表人士一般指高等学校中,具有政治意识坚定、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突出、能够联系和代表特定高等学校群众利益的高校教职工,这支队伍主要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等非中共人士。这支队伍与我们党合作历史渊源深厚。对于当前而言,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践行群众路线、推进人才兴国战略、助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走访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省委教育工
沙坡头黄河南灌区通过引黄与扬黄水利工程的建设,打破原有水分限制的土地开发瓶颈,把荒漠草原转化为耕地与园地,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实现了绿洲的梯级开发。多片扬黄新灌区的开发加快了宁夏山川的绿洲化速度,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沙漠化进程,达到了“逆沙漠化效果”,降低了沙尘暴发生频率,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生态和社会学意义。与此同时,这种从低位到高位的灌溉绿洲开发模式是否在空间和时间上带来一定的生态影响一即产生生态累积效
近年来,国内外美术学习评价在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呈现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学生“创意”进行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对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创意”缺乏评价意识与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忽视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片面依赖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学习态度、探究过
在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拆迁“过渡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由于政府和开发商无法或不愿意为被拆迁人提供过渡居住场所,造成许多居民在回迁前或者另购新房前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间,由于被拆迁人居住地的改变以及其原有社区地域资源优势的丧失,使得被拆迁人在“过渡期”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拆迁中的弱势群体则会遇到更多的困境,而拆迁所在的社区又往往是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服务内容短缺、基本社会保障不到位,从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进行公共生活与社会交往的核心空间,以及游客体验乡土文化、产生旅游消费的公共场所,对全域旅游观念下的乡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索农业观光型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的策略方法,以广州花都红山村为典型性案例研究,基于不同人群的使用评价聚焦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明确设计导向,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措施,并归纳提炼农业观光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首先,在对国内外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成果的梳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