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轿车产业竞争状况与竞争政策研究——关于中国轿车产业是否存在过度竞争的分析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gmq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性的进入壁垒曾经造成我国轿车产业的高市场集中度,使得我国轿车产业呈现高度寡占的市场结构,这种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不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随着对外经济的开放,轿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开始呈现垄断竞争的特征。从美、日、欧轿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来看,高度寡占型是轿车产业中较理想的市场结构。虽然我国轿车产业起步较晚,但是照样要遵循产业的演变规律。就中国来说,目前,中国轿车产业中厂商数目较多,在市场结构演变的过程中,我国轿车产业是否会出现过度竞争,是一个值得审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聚焦于中国轿车产业1979年至2007年的发展时间段,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和框架分析其竞争状况,提出相关对策。 本文首先运用SCP的分析方法,对近四年来中国轿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由此判断我国轿车产业目前的市场结构类型,并分析在此市场结构下企业间的竞争强度。结论是目前我国轿车产业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竞争有所加剧,但随着市场的成熟,市场容量将保持稳定,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大企业纷纷扩大各自的产能,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走高,市场结构也会像高度寡占型逼近。 其次运用博弈论的基本思路,从内部竞争均衡角度诠释产能扩张的后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并分析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过度竞争。结论是在轿车企业的总产能小于市场容量的情况下,企业按各自的生产能力获得市场份额,这时企业的竞争方式是数量竞争。而当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速度超过市场容量的扩大速度时,这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就变为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势必会带来利润的减少,作为理性的企业会放慢产能的扩张速度,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在轿车行业也就不会出现。 最后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目的是为了分析我国轿车产业的进入壁垒和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轿车产业竞争的相应政策建议,主要是清除政策性进入壁垒和行政性退出壁垒,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减少由于市场组织的相对落后给企业退出带来的市场成本。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