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想象与现代性症候——以《废都》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gziji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时期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废都》书写了贾平凹对于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独特思考。《废都》出版后,一度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大文化事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将《废都》重置于“九十年代”的历史场中,还原贾平凹的“城市”书写是怎样成为同时代的“他者”。批评家与作者的不同声音,体现了对于“现代性”的何种不同看法。即以“城市”的研究视点对《废都》进行考察研究,试图打破已有的结论,对贾平凹的“城市想象”做出新的阐释。
  文章主要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以对第一现场材料的批判性思考入手,分析《废都》小说的命运与城市变迁。《废都》出版以来,评论褒贬不一,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废都》被禁的命运。十七年后,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进步,《废都》又迎来了“解禁”的喜悦。但是这“解禁”的背后,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文化政策的“开明”与文化环境的“恶化”的悖论。从《废都》的“出版——被禁——解禁”的曲折命运中,可以看到中国城市的变迁。
  第二章分析《废都》的城市书写与现代性反思。主要通过考察文本中城市的书写,从颓废的城市景观、城中人精神的迷失、以及对于城市的逃离三个角度着眼,力图探索出不同于主流意识的现代性想象。首先,突如其来的现代化建设非但没有打破西安固有的传统韵味与文化心理秩序,反而“逆向”推动了西安的进一步“颓废”。其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西安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其独特的古典韵味在现代化建设中显得不合时宜。古都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和秩序,只剩下混乱、空虚的生活和人们无休止的欲望。最后通过主人公对于城市的逃离,体现贾平凹站在“反现代性”的角度对“城市现代性”的审视。
  第三章聚焦于小说的文本资源与城市想象。城市还是乡村,兴都还是废都,旧式文人还是现代知识分子呈现出人们对于城市的不同想象。首先,有关城市还是乡村的争论,考察了作为一个“乡土作家”,贾平凹与城市的复杂关系。其次,兴都还是废都的争论,体现了人们对于城市不同的“历史想象”。最后,旧式文人还是现代知识分子则是通过对城市主人公“身份”的探索来展现贾平凹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纠结心理。
  第四章从身份意识与主体建构层面进行发生学意义上的考察。围绕“人”这一主题,来分析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引发的“主体”焦虑。首先,从贾平凹的“身份意识”入手,考察其处于城乡之间的暧昧“身份”及其对城乡文化的认知。其次,从“主体性”的理论层面考察贾平凹对于城市中人的“主体性”失落的警惕。最后,考察城市对于人的“规训”与“惩罚”。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重新启动,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作为城市的主体产生了一些不适。
  贾平凹的《废都》属于建构现代城市想象的一环,作品“出版——被禁——解禁”的曲折命运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人对“现代性”的不同想象的体现。通过对《废都》进行考察,试图推动有关城市想象的研究,从已有的“认知装置”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思维的转换,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反思。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土地征收是调整私人或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矛盾的最强有力的公法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及私人或集体的财产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土地征收制度。由于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强制性地取得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并给予一定补偿的行政行为,它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唯一合法的流转方式和配置土地资源的主要行政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承袭
学位
儿童的空间再定向指的是迷失方向的儿童在空间中重新确定自己方位并找回被藏物体的能力。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认为儿童只能利用空间环境所构成的几何信息,不能利用非几何信息来再定向。该理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儿童与低等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里存在几何模块。然而,众多研究对这种简单化的观点提出了异议,研究者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儿童也可以利用某些非几何来进行再定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具体归纳出
学位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徐怀中是为数不多的不以作品数量取胜的作家,各种类型的创作加在一起不过30余篇,但每一部作品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在文坛上引起反响。徐怀中为人谦和低调,他的作品坚持以人为中心,并利用时间叙事打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淡化主流文化背景,保持着别具一格的风格。本文试图将徐怀中各个阶段作品连贯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徐怀中创作的风格,并跳出时代局限,在文学史中为他找到恰当的位置。细读徐怀中的作品,结
学位
在文学作品中诸多的空间意象中,城市作为一个大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中,有关城市的内容非常丰富,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其中蕴含着他独特的城市生活体验。综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更注重对小说中空间的营造,并不致力于对主人公的生活作全面的描述,也不企图反映复杂的现实,而是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书写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体验。这种体验与郁达夫大量的城市书写有密切关系。本文立足于其大量
学位
上海孤岛时期,阿英创作的历史剧《明末遗恨》风靡“孤岛”剧坛,引起巨大轰动,演出反响热烈,阿英还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话剧《明末遗恨》与影片《明末遗恨》是阿英话剧、电影剧本创作的代表作。本文以话剧《明末遗恨》和电影《明末遗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结合史料,从主题、人物、结构、公演评论等方面分析话剧与电影的艺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并对话剧和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从话剧到电影转换中
学位
70后作家冯唐有着多重身份,曾登上2013年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对于当下文学市场的适应能力十分惊人,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但其却有着精英主义的姿态和纯文学的写作方式。冯唐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北京这座城市为发生场,为70后作家群体增添了很多话语新质。本文以冯唐小说的城市书写为切入点,特别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北京三部曲”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关于北京的城市书写的文学作品基础之上,展开对于冯唐小说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