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脂质代谢异常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而导致心肌缺血,心功能受损和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采取各种方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脏的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的有效措施。然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由于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心肌顿抑等发生,可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伤。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成为临床缺血性心脏疾病常见的病症,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发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显示,Catestatin(CST)是一种新发现的活性多肽,来源于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A),具有抑制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原发性高血压及心力衰竭、拮抗心肌缺氧或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作用。然而有关Catestatin对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在体大鼠冠脉结扎法诱发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探讨CST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和机制。方法:24只雄性成年SD大鼠(270-300g),随机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组(I/R)、Catestatin组(Cst)、Catestatin+格列苯脲组(Cst+Gli)及Catestatin+N-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组(Cst+L-NAME)。大鼠麻醉仰卧位固定后,通过左股动脉动脉插管描记动脉血压,针形电极插入四肢皮下引导标准Ⅱ导联心电图。利用在体大鼠冠脉结扎法,给予心脏3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处理诱导心律失常,期间观察动脉血压及标准Ⅱ导联心电图,采用心律失常评分评价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利用心肌染色法测定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心肌梗塞面积/危险区面积)。I/R组大鼠只给予30分钟缺血和120分钟再灌注;Cst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静脉给予Catestatin(24μg.kg-1);Cst+Gli组大鼠首先静脉给予glibenclamide(1mg.kg-1),其余处理同Cst组大鼠;Cst+L-NAME组大鼠首先静脉给予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10mg.kg-1),其余处理同Cst组大鼠。结果:(1)基础状态下,各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结扎冠脉后,各组大鼠的动脉血压显著下降(P<0.05),其中Cst组大鼠和Cst+L-NAME组大鼠的动脉血压下降显著小于I/R组大鼠(P<0.05),Cst+Gli组大鼠动脉血压的下降与I/R组大鼠无差异(P>0.05)。再灌注期间,Cst组大鼠和Cst+L-NAME组大鼠动脉血压的恢复明显高于I/R组大鼠(P<0.05),Cst+Gli组大鼠动脉血压的恢复与I/R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各组大鼠的心率均下降。Cst组大鼠和Cst+L-NAME组大鼠HR的下降显著小于I/R组大鼠(P<0.05),而Cst+Gli组大鼠HR的下降与I/R组大鼠无差异(P>0.05)。再灌注至2h时,Cst组大鼠和Cst+L-NAME组大鼠HR的下降明显小于I/R组大鼠(P<0.05),而Cst+Gli组大鼠HR的下降与I/R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2) Cst组大鼠和Cst+L-NAME组大鼠的心肌梗塞面积与心肌缺血面积比值显著小于I/R组大鼠(P<0.05),而Cst+Gli组大鼠的比值与I/R组大鼠无显著差异(P>0.05)。(3)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在缺血过程中,Cst组大鼠和Cst+L-NAME组大鼠的缺血性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小于I/R组大鼠(P<0.05),Cst+Gli组大鼠的心律失常评分与I/R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同样,在2h再灌注过程中,Cst大鼠组和Cst+L-NAME组大鼠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小于I/R组大鼠(P<0.05),Cst+Gli组大鼠的心律失常评分与I/R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testatin可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动脉血压的恢复、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和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此作用与心肌ATP敏感钾通道开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