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长石共酸提钾的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per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这样一个钾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能够合理利用以钾长石为主的非水溶性钾矿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低温条件下钾长石共酸提钾的工艺,采用纯试剂模拟磷矿与钾长石共酸提钾,在排除磷矿反应活性、成矿原因等因素导致结果差异的情况下,对磷矿的普遍适用性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钾长石共酸提钾过程的机理与动力学,将钾长石系统钾含量分析的两种方法做了对比,以硫酸脲代替硫酸作为酸解液,与钾长石反应,对该体系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采用纯化学试剂模拟磷矿与钾长石共同反应,分析各种组分对钾的溶出率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过程机理,实验结果为:各因素对钾溶出率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为:氟化钙质量、氧化镁氧化钙质量比、磷酸三钙质量,较优化的各成分比例为:钾长石:磷矿0.8:1、磷矿:磷酸三钙:氟化钙1:0.5:0.1,氧化镁和氧化钙质量比在1:1时钾溶出率比较理想。在常见磷矿氟含量范围内,钾的溶出率随氟含量的增大呈现单调增长的趋势。通过对磷矿的普遍性的探讨可得出,钾长石提钾机理分为两步:第一步为模拟磷矿和硫酸反应产生氢氟酸将钾长石结构破坏;第二步为钙镁离子进入钾长石内部发生置换反应进行钾的提取。动力学分析表明:用纯试剂与钾长石共酸提钾的过程与磷矿同钾长石共酸体系提钾的动力学分析相一致,此反应既不是简单的物理控制过程或化学反应控制,而是属于固相扩散控制过程。鉴于该工艺系统的特殊性,对钾含量分析的两种方法在这种体系中的适用性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对所得样品分别进行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四苯硼钠重量法测得的结果比容量法测得的结果偏高,重量法测钾比较准确,平行实验之间的差距很小。EDTA加入量对重量法和容量法分析结果的影响均较大,重量法中若EDTA的量偏少,就会引起实验结果偏大,在溶出率较高(大于95%)的情况下,若EDTA加入量不足,甚至可能出现溶出率大于100%的情形,容量法中EDTA加入量不足会导致滴定至变色后,过一段时间又恢复至先前的颜色,使结果分析失败。基于酸法工艺的现状和对该系统机理探讨的基础上,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硫酸脲溶液与钾长石反应工艺条件优化,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硫酸用量与质量分数,尿素硫酸比对钾溶出率的影响,获得了硫酸脲与钾长石反应的较优的工艺条件,虽然与钾长石-磷矿-硫酸体系相比,钾长石-磷矿-硫酸脲体系所得到的钾溶出率有所降低,但具有使硫酸与磷矿反应缓和,氟含量排放减少,降低环境污染,降低能耗的优点。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硫化铅为载体固载四(对-羟基苯基)金属卟啉(MTCPP),通过硫原子与金属卟啉中心金属配位,模拟细胞色素P-450酶的半胱氨酸巯基硫原子轴向配位调节催化活性作用,研究其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活性的调节作用;根据文献和催化氧化实验结果探讨了催化反应机理。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1、归纳了固载金属卟啉制备及其应用和催化乙苯氧化的工艺研究进展。2、研究合成载体硫化铅、四(对-羧基苯基)金属卟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