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观教育已然是时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得出了很多关于“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二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方法”。但是关于“民族地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见,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研究。所以本文基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这一研究基础,以贵州的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地区的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整理等方法,试图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文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民族地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可行性。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概念的释义。论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来源,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科学发展和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接下来介绍了生态文明观的内涵,进而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定义、内容。再次,理清了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意义,为后文的民族地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三部分,首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个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其次概述了对这个三个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进行了解的调查方法。本文选取了这三个地区的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以下几个内容的问卷调查:生态文明的认知情况、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情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及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这个结论。最后,根据调查结论,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对生态文明观教育重视度不够,二是缺少系统的生态文明观教学理论,三是师资力量有限,四是学生自身存在生态意识淡薄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前文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包括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开发民族地区地方特色生态文明观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民族地区地方特色资源和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了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实施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