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相机的普及,摄影与旅游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越来越密不可分。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摄影旅游发生的空间载体——摄影旅游地也不同于常规的旅游目的地,其游客构成较为复杂,不同类型游客间特征鲜明、行为迥异,然而当今大多数摄影旅游地的开发与规划还停留在常规的模式中,未能很好的把握这类旅游地不同类型游客的特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通过广泛研究国内外关于摄影旅游、旅游动机与行为、游客类型划分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云南东川红土地景区为案例点,基于旅游动机对游客进行类型划分,进而对比总结不同类型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基本旅游行为、旅游过程中的摄影行为以及游后评价等内容。其研究结论主要如下:第一,通过因子分析,游客的动机被归为以下五个公因子:视觉享受与休闲放松因子、探索与深度体验因子、摄影兴趣爱好因子、摄影创作与自我实现因子、外部影响因子。第二,通过对游客动机的聚类分析,将云南红土地游客分为四种类型并分别命名为摄影狂热型、观光休闲型、探索体验型、多重目的型。第三,四种不同类型的游客在人口学特征、基本旅游行为、旅游摄影行为以及游后评价上都有显著的差异。观光休闲型游客到云南红土地旅游,是为了摆脱日常生活、放松身心,旅游行为与一般景区的观光客无太大区别。探索体验型游客与观光休闲型游客相比,除了出游时间略长,花费较高,对景观与文化的原真性要求较高,其他差别不是很大。摄影狂热型游客由于其特殊的目的性,在人口学特征与与行为上与上述两类游客差别很大,其男性比例几乎是女性二倍,以中年和中老年为主,散客居多,停留时间较长且重游率很高,摄影器材专业化程度高,行动计划性强,对拍摄时机要求高,拍摄对象除标志性的大地景观之外,对民俗、文化景观也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以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的人文情怀。多重目的型游客由于其动机与兴趣的多样性,行为特征多介于观光休闲型与摄影狂热型游客之间。文章在最后总结了游客动机和行为与旅游地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对红土地景区各层面的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策略,其中旅游营销策略为市场细分、摄影带动,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应区别动机、因人而异,场地规划策略为分析容量、合理引导,景观规划策略为保持原真、突出特色,保护规划策略为明确重点、分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