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融资方式下的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公司治理问题也备受关注,并己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使得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意义深远的课题。然而,即便是发达国家,对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我国对银行的公司治理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整体上运用演绎、比较以及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融资模式的角度对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本文在分析融资方式与一般公司治理的基础之上,结合银行融资方式的特殊性并将其作为逻辑起点和整个问题的切入点,再分别从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角度对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本文认为不同的股权结构对银行公司治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股权结构分散的情况下,银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相对弱化,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主要作用;在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银行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弱化,主要依靠其内部治理机制。接着,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仍然是高度集中的,但有逐渐分散的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而且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能力不强,最后运用计量方法对股权融资结构与银行治理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的性质都与银行经营绩效负相关的结论。  其次,由于银行的主要债权人——存款者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特点,而且受到政府的保护,其对银行股东的制约减弱了,使得银行来自外部债权人的治理效应缺失。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认为我国必须通过实现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及建立完善的外监管体系来提高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的实施,开放式基金迅速成长为国内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同时,购买开放式基金也成为居民重要
D-S证据理论作为一种有用的不确定性推理理论,以其对不确定性的表达和合成方面的优势被成功的应用到数据融合、目标识别和智能决策等领域中。但是当D-S证据理论应用到实际工
针对国际贸易中环境政策的现有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排污管制,运用寡头市场模型得出“生态倾销”的结论,本文归纳和比较了现有理论的基础模型和扩展模型,简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