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伤口多发、难愈合、后果严重。生物活性型敷料在慢性伤口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聚乳酸为代表的脂肪族聚酯高分子的电纺纳米纤维具有无毒、保湿、透气、防菌、促进皮肤再生等特点,用于包载药物构建生物活性敷料和治疗慢性伤口具有优势。目前的电纺聚酯纳米纤维在进行药物包载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包载过程涉及苛刻的物理化学过程,破坏药物原有的生物活性;2)纤维对药物包埋不牢固或不均匀,导致药物释放速度难以调控;3)仅包载单一药物,作用方式单一。这些问题导致了电纺聚酯纳米纤维对慢性伤口的治疗效果有限。本论文中,我们致力于设计合理的制备方法,在保持蛋白大分子药物或蛋白酶抑制剂小分子药物的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实现电纺聚酯纳米纤维对药物的包载和缓慢控制释放,并进一步整合以上两种药物的包载方法,发展同时包载两种药物的聚酯纳米纤维,通过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聚酯纳米纤维对慢性伤口的治疗效果。具体工作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合理设计颗粒预包载法,制备保持蛋白活性并控制蛋白缓慢释放的电纺聚乳酸纳米纤维。首先制备表面带正电的亲水性壳聚糖纳米颗粒,在温和的水相条件下,静电吸附带相反电荷的活性蛋白。然后,将小尺寸的预包载颗粒分散到聚乳酸的六氟异丙醇溶液中静电纺丝,将预包载颗粒均匀有效地包埋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的内部。预包载颗粒的表面电位在+5~+32 mV之间,尺寸在90~712 nm之间,能够通过蛋白的投料量进行调控;蛋白在预包载颗粒中的包裹率在90%以上,载药量在8~20%之间;纤维的尺寸均匀且预包载颗粒在纤维中均匀分布;蛋白成功保留其原有的生物活性,并能够从纳米纤维中无突释的持续释放四周以上;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支持细胞的黏附与铺展。用此法制备的包载表皮生长因子的聚乳酸纳米纤维相比空白纳米纤维更加有效地促进糖尿病大鼠背部伤口的愈合。第二部分通过简单的混纺制备了包载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剂多西环素的聚乳酸纳米纤维。通过聚乳酸纳米纤维包载,控制多西环素缓慢释放,提高多西环素治疗慢性伤口的效果。将多西环素和聚乳酸一起溶解到它们共同的溶剂六氟异丙醇中,通过静电纺丝,将多西环素包埋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的内部。多西环素在纤维中均匀分布。通过调节多西环素的载药量能够调控纳米纤维的浸润性和多西环素的释放速度(持续释放3天至2周);缓释多西环素的聚乳酸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支持细胞的黏附,且相比直接涂敷的多西环素,更加有效地促进了糖尿病大鼠背部伤口的愈合。第三部分我们将前面发展的包载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结合起来,制备同时包载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聚乳酸纳米纤维,通过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的协同作用,提高聚乳酸纳米纤维对慢性伤口的治疗效果。将预包载蛋白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分散到多西环素和聚乳酸的六氟异丙醇溶液中,进行静电纺丝,将预包载颗粒和多西环素同时包埋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的内部。预包载颗粒和多西环素在纤维的内部均匀分布;蛋白无突释地持续释放四周以上,多西环素持续释放两周以上;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支持细胞的黏附与铺展;用此法制备的同时输送表皮生长因子和多西环素的聚乳酸纳米纤维用于糖尿病大鼠的背部伤口治疗时,相比仅包载单一药物的纳米纤维,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