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大约有10%的育龄妇女罹患此病。尽管内异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诸多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的生物学特性有别于非内异症患者,主要表现在前者内膜粘附、侵袭、血管生成和雌激素合成能力增强。亦有研究发现内异症患者免疫状态存在异常,其外周血、腹腔液和在位内膜的免疫相关因子、白细胞构成及活性发生变化,由此部分学者认为内异症患者免疫异常造成了在位内膜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因此,研究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生物学特性与免疫异常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目的:
1.利用BALB/c-nu/nu裸鼠无成熟T细胞功能,B细胞功能严重缺陷的特点,及近交系鼠相同的遗传背景和生化水平的一致性,构建人子宫内膜裸鼠皮下移植模型。
2.研究去除免疫差异干扰,在免疫状态趋同的情况下,裸鼠皮下培养的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与非内异症者在位内膜的粘附、侵袭、血管生成和自身雌激素合成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1.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分别用内异症患者和非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构建人子宫内膜裸鼠皮下移植模型。
2.将裸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种植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B组:种植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
3.人子宫内膜裸鼠皮下移植14天,以去除人体内膜白细胞及免疫相关因子差异的影响。
4.RT-PCR法检测内异症及非内异症组裸鼠皮下内膜组织mRNA水平上ICAM-1、MMP9、VEGFs、CYP19A1的表达。
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内异症及非内异症组裸鼠皮下内膜组织蛋白水平上ICAM-1、MMP9、VEGFs、CYP19A1的表达。
结果:
1.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和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均可顺利植入裸鼠皮下存活,形成人子宫内膜裸鼠皮下模型。
2.在mRNA的表达水平上,分泌期子宫内膜植入14天后ICAM-1、MMP9、VEGF和CYP19A1表达水平,内异症组均高于非内异症组;增殖期子宫内膜植入14天后上述4基因mRNA表达水平,CYP19A1内异症组高于非内异症组,但无统计学差异;ICAM-1、VEGFsmRNA表达,内异症组有高于非内异症组趋势;增殖期内异症组与非内异症组MMP9mRNA的表达水平基本相同。若不区分植入时子宫内膜时相,内异症组ICAM-1、MMP9、VEGF、CYP19A1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内异症组。
3.在蛋白表达水平上,分泌期植入14天后的子宫内膜ICAM-1和CYP19A1的表达,内异症组高于非内异症组;MMP9和VEGFs的表达水平内异症组有高于非内异症组趋势。
结论:
1.应用子宫内膜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可去除人体免疫差异对内异症与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使子宫内膜生长条件相对一致。
2.内异症与非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粘附、侵袭、血管生成及雌激素合成能力的差异在脱离免疫因素干扰后仍然存在。
3.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免疫学异常与其在位内膜粘附、侵袭、血管生成及雌激素合成能力异常二者可能无直接因果关系。
4.本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位内膜对内异症发病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