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侵袭转移是导致其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侵袭转移的两个必备条件为:(1)肿瘤细胞侵犯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2)肿瘤血管生成。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HSPG)是BM与ECM中重要成分,其作用酶为肝素酶。肝素酶主要作用机制为直接破坏BM与ECM,水解硫酸肝素(heparan sulfate,HS)侧链,释放并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生物活性分子,促进血管的生长。VEGF被认为是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作用较强,特异性较高的生长因子,而且还具有增加微血管通透性作用,提 划人MR学伉沦义O002) 非小绷胞帅拟小以十峋u卜】*E*F的汞达及几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九供血管形成前肿瘤的营养。现有研究表明,人类多种肿瘤均有较高水平VEGF的表达,且与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关系密切。关于肝素酶在匀小细胞月癌(no-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相关性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课题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dymenze4c[am reaction,RTPCR)及兔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检测肝素酶基因与VEGF在*SC卜C中的表达,研究肝素酶基囚与***F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肝素酶与***F在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二者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选用河南省胸科医院 2000年 5月至 200年 10月的肺部手术标本。所有标本分成两份,一份无菌条件下采集迅速保存于液氮中,一份经 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3张,2张用于免疫组化,一张行HE染色。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术后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肺癌组:65例,男性45例,女性20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2.3t7.9岁;鳞癌 44例,腺癌 ZI例;低分化癌门例,中分化癌 29例,高分化癌 19例;P1NM分期(国际 UICC 997分期标准人 la期 6例,fo期 7例,11a期门 例,IIb期 13 例,Illa期 10 例,1fib期 6例,IV期 12例;淋巳结转移 34例。门)肺良仕病变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8.5t9.2岁;支气管肺囊肿4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结核9例,炎性假 2 郑上硕十学位论义(2002)非小细胞肺癌中肝素酶基囚b 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瘤2例,肺脓肿1例,错构瘤1例。肝素酶mRNA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TICR)技术,VEGF检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labeled streptavidln biotin method)。统计学万法采用 Fisher精确概率计算法与/检验,所有数据均经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显著性水准为0刀5。 结果:l、肝素酶基因在良性病变肺组织中无表达,在NSCLC组织中表达率为35.4%。二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wto刀1人 2、肝素酶基因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吓<0刀1\ 在远处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组(P<0刀1人HI期十w期组高于1期十11期组o<0.01人 低分化组高于高中分化组(*t 0刀1\ 腺癌组高于鳞癌组(*t 0刀5人 肿瘤最大径35cm组高于最大径ndscm组(P<0.05人 肝素酶基因表达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wt 0刀5人 3、NSCLC组VEGF表达率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o.of)组。 4、VEGF表达率在有淋巳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ono刀5);有远处转移组高于无远处转移组o.05);Ill期+ IV期组高于 I期+ 11期组(P<0刀5卜 VEGF表达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大小、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组织学类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刀5人 3 郑人灿卜学竹论义(2002)非小细胞肺忆中以系陋从卜刁*E口F的辰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怠义的研大 5、相关分析表明*S**C中肝素酶基因表达与***F表达尤相关性(P>.05)。 结论:l、肝素酶基因异常表达可能在NSCLC的生长、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肝素酶参与了NSCLC 的侵袭转移过程,可作为判断NSCLC转移潜力及恶性程度的分于指标。 3、VEGF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NSCLC的生长、发展过程。 4、VEGF参与了NSCLC的侵装转移过程。 5、肝素酶与VEGF通过互小依赖的机制促进肺癌的侵袭与转移,二者联合检测将有利于提高判断肺癌转移潜力的敏感性及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