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验证赤芍承气汤对重度肝病的防治作用,探讨赤芍承气汤对重度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赤芍承气汤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重型肝炎的用药与思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提供指导和依据。 方法 随机选择重度肝病住院患者48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重型肝炎倾向11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2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重型肝炎倾向]8例;对照组17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1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重型肝炎倾向]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以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赤芍承气汤,每日一剂。两组分别于刚入院时及住院治疗两周后予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α-TNF)及大便培养观测肠道九种正常菌群:大肠杆菌(EMB)、葡萄球菌(SP)、消化球菌(PS)、拟杆菌(BD)、酵母菌(SB)、肠球菌(EC)、双歧杆菌(BL)、乳酸杆菌(LC)、梭菌(CD)的变化,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同步监测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观察赤芍承气汤对重度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所观察48名患者肠道均呈不同程度菌群失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肠道有益菌群: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均减少,肠道有害菌群:大肠杆菌、拟杆菌和梭菌等均呈不同程度增加;治疗两周后,治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群明显增加(P<0.01),大肠杆菌、拟杆菌、梭菌等肠道有害菌群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所有菌群均不同程度减少,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群也减少或未见增加。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均呈不同程度地升高,两组之间的升高无统计学差异,治疗两周后,两组血清α-TNF均降低,其中治疗组血清α-TNF水平降低具有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α-TNF水平降低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另外,我们同步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发现:治疗组:入院初TBiL250.47±86.62umol/L、ALB32.08±4.57g/L、PTA42.87%±18.39%,出院时TBiL155.12±159.15umol/L、ALB36.49±4.66g/L、PTA69.87%±18.21%;对照组:入院初TBiL290.79±106.90umol/L、ALB31.36±4.13g/L、PTA34.12%±12.00%,出院时TBiL218.39±213.25umol/L、ALB32.37士5.079/L、PTA49.41%士24.10%。经统计分析,治疗组TBIL显著降低 (P<0.01),PTA、ALB等升高则具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 .01);对照组PTA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而TBIL、ALB等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1例,好转出院22例,自动出院或转院6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12.0既,平均住院33.40士9.48天,有效率70.97%;对照组17例,好转出院9例,自动出院或转院4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30.77%,平均住院48.巧士44.76天,有效率52.94%。可以明显发现: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病死率,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而且治疗组的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的住院天数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临床辨证使用赤芍承气汤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对症治疗重度肝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肠道有益菌群的数量,降低肠道有害菌群的数量,促进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及治疗内毒素血症及重型肝炎的目的;具有抗炎、促进肝脏合成功能等显著作用;可以提高重度肝病的治疗有效率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关键词重型肝炎肠道菌群@赤芍承气汤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