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格局的新一轮解构和重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亟需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增强国际竞争力。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进一步融合,制造环节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具备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陷入“岌岌可危”的困境,常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通过转型升级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迫在眉睫。当前,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是新旧动能接续不畅。为了探寻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首先需要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认识自身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制造业提升其转型升级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和现状,本文阐述了界定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的理论依据,解释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内涵。结合新工业革命的特征和趋势,从生产增值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辐射能力等四个维度,设计了 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指数。然后,采用熵权法测度了中国各省市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对其进行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并对山西省呈现出的“异样情形”进行了个案分析。在明晰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构成、把握测度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因素。基于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惯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产业高级化、城市化水平、环境规制等因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惯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产业高级化等因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呈现正效应,而城市化、环境规制等因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呈现负效应。最后,论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和提升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的政策建议:(1)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统筹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协调发展;(2)稳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增值能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3)政府应积极引导绿色制造,提升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4)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学习能力及科研人员比例;(5)加速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